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

2024-12-26 12:34:59 体育 facai369
专题一 宇宙环境 一、挖掘题目已知条件 题目一般由文字与图形共同组成,题目中的文字一般较简单,只需仔细认真。如远日点或近日点附近———可判断极点、极昼或极夜情况;如昼半球与东吻合———可判断晨昏线与 20°W 、160°E 的关系;如北京时间为 8点———可判中经度等等。但在图形中的已知条件较隐藏,不易发现,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发: 1.图形类型的判断及经纬线的确定 若图为侧视图,则横的线(或略带弧度)为纬线,最长的直径为赤道,赤道的为北纬,以南的为南纬;从极点出发的线为经线,递增方向与地球自转一致的为东经,递增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为西经。 若图为极点俯视图,则同心圆的线为纬线,是哪个极点,则为哪个半球;由发出的线为经线(注意经线圈关系),东西经判断同上。 【说明】(1)北极点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南极点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2)同为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互补,字母不同。 (3)若图形为局部图,则可以先补全图形再进行判断。 2.晨昏线的判断及地方时的获得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获得 (1)若与经线重合,则可判断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 3 月 21 日前后或 9 月前后(即节气为春分或秋分)。 若与经线斜交,则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或者跟晨昏切的纬线(极昼的最大范围)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如北极圈极昼,则太阳直射 23°26′N,日期为 6月 22日,北半球为夏至日;如南极圈极昼,则太阳直射 23°26′S,日期为 12月 22日,北半球为冬至日。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晨线指顺地球自转由夜到昼所经过的线;昏线指顺地球自转由昼到夜所经过的线。 (3)地方时判断: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 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点。②晨昏线与极昼最大范围的纬线相切的点所在经线为 24点,晨昏线与极夜最大范围纬线相切的点所在经线为 12点。③纬线上昼弧的中心点为 12点,夜弧的中心点为 24点。 【说明】晨昏线做法:过地心做太阳光线的垂线。 3.日界线的判断及地方时的获得 与经线相重合,由 180°和该图中 24点(即 0 点)的经线构成。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日期到新的日期的线为该图 24点经线,另一条为 180°。由此即获得了地方时,又获得了经度。 【说明】180°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不完全吻合,有部分弯曲,所以过 180°日期不一定发生改变,但在一般的题目中,不需要过于复杂。 二、解题思路 1.半球的判断 (1)以赤道为界,以北部分为北半球,以南部分为南半球。 (2)20°W 向东至 160°E 为东半球,20°W 向西至 160°E 为西半球。 2.地方时计算:要求时间 = 已知时间 ± 经度差 × 4 分钟 【说明】(1)要求时间的地点在已知时间地点以东用“+ ”,以西用“- ”,最好不过 180°。   (2)经度差的计算:以 0°经线为参照物,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3)经度差中若有“度”和“分”,则“度”乘 4分钟,“分”乘 4秒钟再相加。 (4)若时间结果大于 24,则时间减 24,日期加一天;若时间结果小于 0,则时间加 24,日期减一天。 3.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找到该点所在的纬度与晨昏线的交点:与晨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日落时间。 昼长时间 =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 = (12- 日出时间)× 2 = (日落时间 -12)×2= 24- 夜长时间 = (昼弧所跨经度360°)× 24 【说明】(1)同纬线昼长时间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 (2)同度数不同半球的两条纬线的昼与夜正好相反。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1)夜半球的太阳高度一律为负数。 (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一律为 0°。 (3)正午太阳高度 = 90°- 该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说明】纬差计算:以赤道为参照物,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太阳直射的纬度,该图 12点的经度) (1)太阳直射点的续度判断。 根据节气:春秋分直射赤道,夏至日直射 23°26′N,冬至日直射 23°26′S? 根据太阳光线: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赤道的夹角 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极昼最大范围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2)该图 12点经度:一般通过计算,或昼弧的中点所在经度。 6.物影的判断 (1)日出日落前后太阳光的来向。 赤道上全年:正东升,正西落 极昼地区 24点太阳光为:北半球为正北,南半球为正南 {其余纬度 3月 24日至 9月 23日:东北升,西北落 9月 23日至次年 3月 21日:东南升,西南落 3月 21日、9月 23日:正东升,正西落 (2)正午前后太阳光的来向:判断太阳直射点与该点的方位。 【说明】物影与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相反。 7.方向的判断: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顺线的形状画 【说明】纬线的东西有劣弧限制;经线的南北有极点限制。 8.最短航线的判断:走大圆的劣弧 方法:在大圆的劣弧上找中心点,先判断中心点在起点的方向,再判断终点在中心点的方向。 【说明】大圆有经线圈、晨昏圈、赤道,若无以上大圆,则需自己做,北半球向北突出,南半球向南突出。 9.规律描述 (1)某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则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直到极昼;另一个半球相反。 (2)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 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均较快;远日点 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均较慢(判断依据:月份与 1月初和 7月初的关系)。 11.图形的转绘 (1)在已知图上找信息点:赤道上的 6点和 18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2)在要绘制的图上标可以找到的信息点。 (3)用圆滑的线连接。 【说明】(1)标信息点时,有几个标几个。 (2)极昼最大范围与晨昏线的切点 24点和极夜最大范围与晨昏线的切点12点互为对跖点。 专题二 等值线 一、概况 等值线是指数值相等各点的连线。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等值线有: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及等压面等等。 二、做图要求 把数值相等的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起来。 三、判读的一般方法 1.读数值———等值差(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 0);变化规律(这是做题的基础) 2.看疏密状况———了解影响因素 3.看走向和形态———了解影响因素 4.注意等值线的弯曲处———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 四、重要等值线知识要点归纳 (一)等高线 1.知识点{(1)等高线上的数值代表海拔高度,单位:米 (2)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称为等高距 (3)判读任何一点的高度:200 m < A < 400 m,B =400 m (4)示坡线:垂直等高线的短线,指向下坡向 2.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 (1)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脊线一般为河流分水岭。 (2)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谷线一般可以发育河流,为集水线。 (3)鞍部:两相邻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部位,在局部等高线图中,表现为对称的两侧等高线数值同时递减,而另两侧数值为递增。 (4)盆地:较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减小。 (5)山地: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增加,一般高度低于 500 米,坡徒。 (6)丘陵: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增加,一般高度低于 500 米,坡缓。 (7)平原:等高线稀疏,较平直,海拔较低,等高线数值一般低于 200 米。(即相对高度小,绝对高度小) (8)高原:四周等高线较密集,而中部等高线稀疏,较平直,但海拔较高,等高线数值 500米以上。(即相对高度小,绝对高度大) (9)陡崖:两条或多条等高线叠加部分。(即若相交等高线条数为 n,等高距为 d,则(n- 1)d≤陡崖高度 < (n+ 1)d) (10)沙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风力沉积作用下所形成,在等高线图上,表现为新月形。根据沙丘形态,坡陡处为背风坡,坡缓处为迎风坡。 3.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 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4.根据等高线判断气温和气压:海拔越高,气压和气温越低;每升高 100米,气温降低 0.6℃ 。气压与沸点成正比,山顶气压低,沸点低。 5.在等高线图上根据风向判断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6.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纬度判断阳坡与阴坡:注意喜阳植被与喜阴植被的选择。 7.根据等高线图,判断或做出某地的地形剖面图 (1)按 要 求 在 等 高 线 图 上 做 出 剖 面 线 (可 以 是 题 目,也 可 以 是 图 给 出要求)。 (2)建立坐标系统,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原图一致)和垂直比例尺建立原则是使图形协调。 (3)在坐标中作剖面线与各等高线交点的投影。 (4)用圆滑的曲线连结各点。 8.应用 (1)道路选线:要求坡度缓,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尽量避免过河,减少工程量,安全系数大(当然具体题目要具体分析)。 (2)铺设输油、气、水管线:则应注意高度差,利用油气水的流动性特点自流。 (3)水库选址:①判断河流位置、流向、落差大小、流速,坝址最好在峡谷处,工程量小,投资小,安全系数大;②库区范围应是面积较大的山间盆地或宽阔谷地,能提供足够容水空间;③大坝以上应有一定的集水面积,能为库区提供较充足水源;④库区内植被覆盖率较高,保证库区有充足的水源补给,减少泥沙淤积,延长使用寿命;⑤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形等。 (4)农业土地利用:①平原、谷地、三角洲等地一般布局种植业,再根据气候特点具体安排作物;②丘陵若坡缓可开辟为梯田,若坡陡则应布局林业,还可结合南方低山丘陵区布局立体农业;③山地一般为林业;④高原应确定具体位置再布局,我国以畜牧业为主。 (二)等温线 1.根据数值判断半球:判断依据是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结论:数值向北递减,为北半球;数值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2.根据等温线判断气温差异 判断依据:(1)同图幅中: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异越大;等温线越稀疏———气温差异越小。(2)不同图幅,可计算等距离的温差。 结论:(1)冬季密集,夏季稀疏,特别是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 (2)一般南半球较北半球稀疏且平直,海洋较陆地稀疏且平直。 3.根据等温线的走向判断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导致太阳辐射的差异 等温线与海岸大致平行———影响因素:海陆因素导致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山脉走向(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 等温线为闭合———受地形垂直影响(温度与高度反相关) 4.根据等温线弯曲判断海陆季节(月份) 判断依据:海洋与大陆热容量不同,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 结论:(“高高低低”规则) {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冬季: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7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南凸 1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向北凸 5.根据等温线弯曲判断洋流性质 在海洋中,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与洋流方向一致,再根据等温线数值递减方向判断半球及洋流性质,还可以根据大洋名称判断洋流名称。 {等温线向低值(或高纬)弯曲的舌部顶端———暖流 等温线向高值(或低纬)弯曲的舌部顶端———寒流 6.根据等温线判断气压和地势:气温越高,地势越低;同高度则气压越低。 (三)等压面 1.知识点 气压是指从观测高度以上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重量。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就是等压面,气压单位一般用百帕或毫米汞柱。 2.根据等压面弯曲判断近地面气温及热力环境 {等压面向高凸———高压区———近地面气温低 等压面向低凹———低压区———近地面气温高 (四)等压线 1.知识点 在同一水平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就是等压线,可见,等压线实际上是等压面和等高面的交线。所以等压线分布图是表示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的状况。“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2.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 (1)做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根据半球确定偏转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根据高度确定受力情况:①高空(1 500米以上)———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受两个力,无摩擦力)。②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余半(风受三个力,且摩擦力越大,斜交夹角越大)。 3.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力大小 原理: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越小。①同一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②不同图中:可计算水平气压梯度 = 两点气压差(两点图上距离 ÷ 比例尺)。 结论:风力大小与气压差成正比;风力大小与比例尺成正比。 4.根据海陆气压中心判断南北半球的季节(月份) 北半球 7月,南北球 1月(夏季)大陆内部有低压中心,海洋中有高压中心(切割副高)。 南半球 7月,北半球 1月(冬季)大陆内部有高压中心,海洋中有低压中心。 5.根据近地面等压线判断天气系统 (1)封闭等压线:高压中心———反气旋———四周气流由内向外,中心气流下沉———明朗天气。 ①北半球顺时针,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南半球反之。②等压线向外凸出部分为高压脊。③实例:我国秋季秋高气爽;冬季我国位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吹偏北风。 (2)封闭等压线:低压中心———气旋———四周气流由外向内,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①北半球逆时针,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南半球反之。②等压线向外凸出部分为低压槽,在中纬度带(温带)地区可形成锋面,即称为锋面气旋。③实例:夏秋季节的台风为热带气旋。 (3)锋面处等压线密集 冷锋:锋后有雨,大风;暖锋:锋前有雨。实例:我国雨带、冬季寒潮、北方夏季暴雨。 6.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成因 势力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 动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形成全球气候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产生部分地区季节降水的差异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夏季风的形成。 (五)等降水量线 1.知识点 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叫做降水。降水量用毫米表示,为累加值。在地理上,常用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等来说明一个地方气候的特征。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等的地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降水量线。 2.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等降水量线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   等降水量线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 3.根据等降水量线的走向判断影响因素 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多雨一侧为迎风坡,少雨的一侧为背风坡 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地形或城市“雨岛”影响 (六)等盐度线 1.全球盐度分布规律:由副高向南北两侧递减。红海最高,波罗的海最低分析思路: (1)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不同纬度比较)———降水量 > 蒸发量,盐度低。 (2)有无地表径流补给(同纬度比较)———有地表径流盐度低。 (3)有无寒暖流经过(同纬度大洋东西部比较)———暖流盐度高,寒流盐度低。 2.根据盐度高低变化判断季节 思路:气候类型———雨季分布———河流汛期枯水期———入海口盐度变化 气候类型———气温高低———海水结冰融冰———盐度变化 3.根据盐度判断船只深浅:盐度越高,海水浮力越大,则船只吃水越浅 4.根据盐度判断密度流:表层由盐度低流向盐度高 (七)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 1.分析思路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年太阳总辐射量多。 (2)气候、天气因素———降水越少,太阳辐射削弱量少,年太阳总辐射量多。 (3)地势、地形因素———地势越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削弱量少,年太阳总辐射量多。 2.我国分布:年太阳总辐射量最多的是青藏高原,最少的是四川盆地。 (八)等震线 1.知识点:把烈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等震线。 2.分析思路: (1)同地点,不同地震 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2)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 震中距———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地质构造———古河道、地质不稳定地区,烈度大 (九)酸雨的等 pH 值线 1.知识点:pH 值小于 5.6的为酸雨,小于 4.5的为重酸雨。 2.分析思路: (1)工业、农业及生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大量酸性气体或由于大气环流带来的。 (2)大气有较丰富的降水。 (3)土壤颗粒:若酸性土壤———加剧;若碱性土壤———可适当中和减弱。 专题三 气候 一、气候类型的判断 (一)图表法 根据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或资料表格),判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即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确定该地区半球 具体方法:比较 1 月份和 7 月份气温的高低。若 7 月份气温高于 1 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上凸出的波峰型)则是北半球,7 月份属夏季,1 月份属冬季。若 1月份气温高于 7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下弯曲的波谷型)则是南半球,1月份属夏季,7月份属冬季。 2.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该地区气候类型所属的气候带范围 方法:(1)最冷月气温在 20℃ (或 18℃ )以上的属热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一般在 15℃ 以上)。 (2)最冷月气温在 0℃ 以上的是亚热带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气候的范围。 (3)最冷月气温在 0℃ 以下的是温带气候(除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范围。 3.根据降水类型来确定该地区的气候类型 具体方法:(1)热带气候范围内:①终年多雨型是热带雨林气候;②终年少雨型是热带沙漠气候;③夏季多雨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前者年降水量一般在 1 500毫米以上,集中在 6~ 9月,降水量最多月超过 400毫米,最高温在 5月,而后者年降水量一般在 750~ 1 000毫米,集中在 5~ 10月,最高温在 4月)。(2)亚热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内:①常年温润型,气温降水年变化不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冬季多雨型的是地中海气候;③夏季多雨型的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3)温带气候范围内:①全年少雨型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稍多些);②夏季多雨型的是温带季风气候(集中在 7,8两月)。 (4)若终年严寒,降水稀少,则气候类型为苔原气候或冰原气候。 【说明】若是南半球,则无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中无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二)模式法(又叫分布规律法) 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定。依据某地处所的纬度位置和大陆位置(大陆的东岸、内陆或西岸),就可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方法:据纬度定气候类型,再根据大陆位置(东岸、内陆或西岸)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以亚欧大陆为例: 三、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我国的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 2.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分析思路:①太阳高度角的南北差异;②昼夜长短南北差异;③冬、夏季风源地的距离及我国地形阻挡。 3.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析思路:夏季风的路径 雨带分布规律: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至 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7月中旬至 8月中旬———华北、东北进入雨季;9月———雨带南撤至长江以南;10月雨季结束。 4.我国极值 分析思路:气候和地形 (1)我国夏季是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成因:①海拔为 - 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周围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②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强烈。 (2)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 成因:①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②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③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3)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成因:①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除西南方海拔较高外,其西、北、东、东南等地势逐渐向外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②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 5.我国气候特点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具有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6.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 (1)寒潮:①概念:指造成降温地区广,降温幅度大(我国规定 24小时内降温达 10℃ 以上),持续时间长的强冷空气。②天气特点: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③出现时间:主要是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④发源地:西伯利亚和蒙古(亚洲高压源地)。⑤影响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影响,但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小,特别是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云南南部谷地。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一带寒潮不易侵入。(因地势高或受山岭层层阻挡,离源地较远)。⑥寒潮对农业的影响:不利方面,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农作物而言,秋末易散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晚秋作物、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有利方面,对杀灭农田害虫、麦苗返青、保墒有利。 (2)台风:①概念:发源于热带洋面的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风力达 12级。具体表现为:台风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台风眼区是受下沉气流的控制,强风停息,云消雨散,天气晴朗而平静;台风眼一旦进入涡旋区,就到了破坏力最大的风速区,风力可达12级以上,出现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在涡旋区外缘叫大风区,风力一般在 8级到 12级之间,常出现阵性暴雨。②时间:夏秋季节,7月 ~ 10月是台风盛行的季节,8月最多,2月最少。③天气:狂风和特大暴雨。④分布范围: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我国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⑤对农业的影响:危害,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和特大暴雨产生的破坏性和洪涝。好处,对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及华南局部地区的秋旱,具有一定的有利作用。 (3)水旱灾害:我国最主要的天气灾害。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强弱决定。①梅雨:产生时间:每年春末初夏,正常年份为 6月中旬至 7月中旬;成因:江南准静止锋。出现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天气特点:大范围的阴雨绵绵的天气,降水多而集中,湿度大、多雨日、少日照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降水量将近占年降水总量的一半,而本区又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因此梅雨是本区农业生产发展重要水源。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弱影响,梅雨早来晚去,雨期过长,雨量过多(洪涝);若梅雨晚来早去,则雨期过短,雨量过少(干旱),都会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②伏旱:产生时间是每年 7月中旬至 8月中旬;形成原因是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气温急剧上升;出现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农业影响:给本区水稻生产所需水份造成严重不足,导致旱情出现。③春旱:产生时间是每年 4月至 5月;形成原因是太阳直射北移,北半球升温较快,但华北雨季还未到;出现范围是华北、东北(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可缓解);对农业影响是对华北平原春耕影响。 (4)沙尘暴: ①概念: ②产生时间:春季为甚,冬季其次。③成因:自然原因,春初,北方地区天气回暖,空气热量加大进而上升形成暖低压,暖低压在发展时,又遇到了西伯利亚冷空气,气团活动频繁,二者交汇后,形成大气旋涡,大风天气显著增多,特别是快行冷锋的过境产生大风。由于春季北方天气干燥,北方地区普遍降雨少,空气湿度低,地表裸露,缺少植被覆盖与保护,尘土易飞扬。冬季气温偏低,冻土解冻后,土质变得更加松软干燥,加上初春草木初生,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干燥地表,大风一起,易引起风沙。人为原因:由于乱砍滥伐、过度垦荒、放牧、挖药材等,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④涉及范围: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甘肃的中部和西部;宁夏境内;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北京等北方地区。⑤危害:能见度大幅度下降,人们出行不便,易出现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加重,浮扬的尘土以及其中的病菌,不利于身体健康;尘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农田作物产量的下降;影响需洁净的工业;加剧了土地的沙化。⑥措施: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大力植树造林,种草,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如“三北”防护林。 专题四 地球上的水 一、海洋环境 1.掌握三大规律,分析影响因素 (1)关于海水温度分布的规律 空间分布: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表层温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季度变化:夏季获热多,温度高;冬季获热少,温度低。 深度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增,热量集中表层,千米以下变化小,但常处于低温状态。 ———引起海水温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太阳辐射。同纬度情况下海水温度的不同往往与寒、暖流经过有关。 ———分析海水温度的变化情况可借鉴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分析过程。 (2)关于海水盐度分布的规律 空间分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引起海水盐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同纬度海水盐度的不同往往与寒暖流经过、江河径流量注入多少、冰雪融化量多少等因素有关。 (3)关于洋流分布的规律 空间分布:以风海流作为主体。①中低纬度,副高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②北中高纬,逆时针向。③南半球中高纬是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说明】洋流的分布以定向风形成的风海流为基础,注意大气环流与风海流的空间分布关系。 关于寒、暖流的区分:①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升高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②从流向看,从高纬向低纬方向者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者为暖流。③从洋流流经等温线的弯曲看,可组成向各种凸凹者为暖流,向低纬凸凹为寒流。 【说明】掌握规律的同时,将一些有代表性意义的洋流具体落实于其中(以洋流定空间,以空间布洋流),并结合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渔业资源、海洋污染、航运等)加深印象。 2.把握渔场成因,落实渔场分布 (1)四大著名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秘鲁)、舟山渔场。 (2)渔场形成的一般条件: 生存空间———大陆架海域(光照、营养、泥沙)、温带海区(季节) 饵料———寒,暖流交汇 3.关注海洋环保,明确海洋权益 (1)海洋污染物来源。陆地上的生产过程,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的废弃物、核电站和工厂的冷却水;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偶发性石油平台与油轮的事故。 (2)我国海洋污染。石油污染危害最大。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会减弱太阳光透入海水的能力,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干扰浮游生物的摄食、繁殖和生长。 (3)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权限:12海里领海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运用:平面与剖面图上确定领海区、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国家出台有关无人居住岛屿管理规定与海洋权益背景。“休渔”措施实施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二、陆地水 (一)河流 1.如何在地图上确定河流的上下游 (1)看线条的粗细。一般情况下,河流愈下向游,汇集的水量越多,河道越宽阔,线条粗。 (2)看入海口位置。外流河最终都要注入海洋,入海口即下游的终点。 (3)借地势高低。水往低处流,下游地势一定会低于上游,内流河的流向判断尤其如此。 2.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与河流的水源补给直接相关 雨水是河流最重要的补给形式,径流量随降水量季节变化(夏雨型、年雨型、冬雨型)而变化;季节性积极雪融水,易使温带和寒带河流形成春讯;冰川融水,径流量随气温变化,以夏季为最大;湖泊水对河流起调节作用,径流稳定。地下水是最稳定的补给形式,与河流水成互补关系。 【说明】任何河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补给形式。具体看主流,看一般时间。 3.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即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变化)规律 (1)降水量少的地区:年际径流变化大于降水量多的地区。因为降水量大的地区,水汽输送量大而且稳定。 (2)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年际径流变化大于以冰川积雪融水或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3)平原和盆地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值大于相领的高山和高原地区,因为高原高山地区多地形雨,其变量小。 (4)流域面积小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大于流域面积大的河流。因为大河积水面积大,且流经不同的自然区域,各支流径流变化情况不一致,丰水年枯水年可以相互调节。 我国华北及淮河流域年际变化最大,次为东北,再为长沙流域、华南和东南沿海河流,西北内陆以冰雪融水为主, 河流年际变化最小。河流年际变化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气候的变化状况。掌握河流年际变化规律,对充分利用水资源、兴修水利工程、防御自然灾害有指导作用。 4.河流含沙量 (1)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植被密度,流域地面物质的疏密结构度,地势坡度,水流量的大小等。 【说明】不同季节搬运能力不一样(借水冲沙)。 (2)辩证看待河流泥沙。 河流含沙量大不仅影响水质,也因为淤塞河道抬高河床而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我国河流的输沙量一般都比较大。北方河流普遍水量虽小但单位体积内的含沙量大,南方河流含沙量小但总水量大,总体含沙量也大。其中,黄河的含沙量高居全国和世界榜首,长江、海河与辽河次之,珠江、闽江等又次之。其他地区河流输沙量则较小。 河流泥沙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不仅富含养分而肥沃,也是营造河流两岸沃土及河口三角洲的物质基础。 5.河流的开发、治理 (1)河流泛滥的主要原因。①河床因素:河道弯曲、狭窄(包括人为原因造成的填河造陆、建筑占用等);或因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浅(多在地势低平地区,河流速度慢),排洪困难。②气候因素:降水时间集中,来洪量大;如果是向心状水系形状,或干支流流域在同一时期都处在雨季时,支流来洪难以错开,加剧干流洪水量。凌汛的形成,首先河流必须有结冰的条件(看秋季与初春季节,看 0℃ 等温线),其次是发生在从低纬向高纬流动的高纬地区。 (2)开发、治理的一般方式上游地区一般多峡谷、落差大,可修建水库开发水能,调节水量。 中下游河道一般比较宽深,是航运条件较好的地段;还可利用湖泊、洼地蓄洪,或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整治河道(裁弯取直、增加入海通道加大排洪量等)。 全流域要搞好植物造林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3)河流调水需考虑的主要自然因素。①调出地区水源是否充足,调水量多少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如水质是否下降、海水是否倒灌、沿岸土地是否盐碱化发展等问题)。②调出区与调入区之间的距离长短、地形地势地质条件(是自然还是抽、提水)。③工程沿线的生态保护。 6.影响航运的一般条件 世界著名航运大河(运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伏尔加河、长江、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易北河、莱茵—多瑙运河、北美五大湖、圣劳伦斯河、多瑙河、泰晤士河、塞纳河、京杭运河、珠江等。 (1)自然基础(与气候、地形相关) 水系条件:河道宽深,水流速度平缓(平原或盆地内部);水系庞大且可通航河道长。 水文条件:汛期较长(水深),含沙量低(少淤),无冰期或短冰期(通期时间长)。 (2)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提供丰富的物产和广大的消费市场。 如有人工运河沟通天然河道,则进一步方便了区域内的联系。江铁(路)联运或江海联运,减少了客货运的中转环节,提高了运输效率,河航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国际,反过来促进内河航运的发展。 (3)河道上空建设桥梁,必须考虑到河面到桥拱面的最小净空高能否让船只顺利、安全通过(因为河水在汛期上涨,净空高考虑不周到,则会出现汛期大船无法通行的情况)。 7.水能开发条件分析 (1)水能资源是否丰富———取决于两个条件:河流水量多少(与气候相关);落差大小(与地势地形联系)。 (2)宏观影响。对开发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养殖等),带动相关产业(建筑、旅游等)发展,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下游地区的防洪作用。同时需考虑淹没面积、淹没损失、迁移人口、生态破坏、土壤次生盐碱化、农田沼泽化等负面影响。对输入地区:增加能源供应,降低用电成本,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等。 (3)微观影响———坝址选择(地质、地形、气候、淹没区、输电半径等)、水库的气候调节效益(温差、降水量、风日与风力)等。 (二)湖泊 湖泊是指陆地表面由于自然或人工原因所形成的成面状的较大水面,属地表径流的一种形式。 1.湖泊的类型 按照湖水性质,可划分为咸水湖与淡水湖。世界最大的咸水湖是里湾(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湖泊),最大的淡水湖是苏比利尔湖。 按照湖水的循环方式,可将湖泊划分为内流湖与外流湖。咸水湖都是内流湖(只有河流注入),外流湖都是淡水湖(湖水一般都能外泻)。 2.湖泊的水源补给 雨水是大多数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此外冰雪融水、地下水以及河流水也能补给湖泊。因此其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与补给水源密切相关。 3.湖泊的重要价值 淡水湖是极为重要的水资源。咸水湖中往往具有丰富的化工资源。不同地区的湖泊,在蓄洪、滞洪、分洪、冲淤、航运、灌溉、养殖、水能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湖泊周边的沿岸地带,往往在农业开发、人口聚集、工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此外,湖泊及沿岸地区作为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的多样性方面有着独到的价值。 (三)目前河湖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体的污染。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垃圾、农业农药和化肥的污染,以及航运漏油等,是主要的污染源。其结果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下降,河湖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是我国重点整治的污染水域。 二是由于乱砍滥伐等人为的原因,使入河入湖沙量大增,造成河湖淤浅。加上不合理的围水造陆(造田、建房、建路等)。河流与湖泊分洪、蓄洪、滞洪的能力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一些危险河湖段的挖沙取泥行为,破坏了河湖的床底结构,容易引发河床两侧大规模的崩塌事故发生,并加剧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三是由于人们在河湖水源地区不合理的截流和取水过多,以及过度抽取地下水、引灌地表水,加上全球性气温升高,造成河湖水位下降,水体面积日益减小,河湖干涸的程度加大。并导致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甚至还可能引起海水倒灌,以及下游河口三角洲退化和生态恶化等问题。 四是河湖资源利用不充分,利用档次低,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造成了水资源的紧张。 三、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 1.制订有关水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 2.加强全流域的统一管理,合理规划用水量,利用经济手段,调节用水价格。 3.改变农业用水方式(大水漫灌耗水量大,浪费多,效率低),实施节水新技术(喷灌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地下防渗管道等)。 4.培育耐旱品种或改变产品类型(如天津近郊降低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旱作面积)。 5.限制耗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发展(如小造纸、小皮革、小化肥等)。 6.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7.我国黄淮海平原、东北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一些低洼易涝的地方,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是极为宝贵的资源,要“因水制宜”,充分利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湿地保护、“三基鱼塘”模式等,地不空闲,水不浪费,实现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8.土壤盐碱化地区,要注意避免大水漫灌,采用“引淡淋盐”(土体脱盐)、“井排井灌”(深层盐水淡化)、“覆盖”(抑制水分蒸发返盐)和“生物措施”(巩固水、盐调节效果)等基本方法,科学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9.植物造林、种草,既需要水资源支持,反过来又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增大空气湿润程度的作用。 专题五 陆地环境 一、岩石和地貌 (一)形成知识体系 1.地壳的物质组成 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 沙丘→荒漠化 3.地貌与气候 (1)气温 高度增加,太阳直接辐射增强。白天高山向阳坡的土温可以很高,但由于大气中水汽等吸收长波辐射的物质减少,吸热本领降低,结果高山的气温明显低于土温,气温随高度递减。此外,由于高度增加,山地附近空气流动性加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呈减少趋势。 (2)降水 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但降水量随高度分布不均,一般是从山麓向山腰逐渐增加,到达最大降水量后又呈下降趋势。山脉的走向对气候水平差异的产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东西走向的秦岭,北阻冬季风,南迎夏季风,成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成为西南季风北伸通道,西藏东南部气候湿润的关键原因。北美地区的槽伏地势,极易引导南北气流快速运行,使大陆中部地区气温的年较差较沿海地区明显加大。 4.地貌与水文 (1)河流水系特征 例: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状况,决定许多大河自西向东、南注入太平洋、印度洋。 山地紧逼海岸,造成河流集水区域较小,河流流量不大,流程较短。 (2)水能资源———落差大小,地势起伏与地势阶梯交界处集中 (3)地下水———盆地是地下水储存的理想场所,山地地表水运动快,地下水埋藏浅。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水的储量极为丰富。 (4)河流沙洲(江心岛)的形成 流水携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的情况下(一般出事在河道弯曲、河道由宽突然变窄、河道中有巨石分布,或从山口流出到达地势低平的地带),会发生沉积,当泥沙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露出水面成为岛屿。江心岛既可作为陆地成为良好的土地资源,却也可能会使河道变窄影响行洪或航运,需辩证看待。 5.地质、地貌与地质灾害 (1)地震的烈度既与地应力的大小(震级能量)有关,也与地震区岩石的坚硬程度、地质构造的稳固性以及地表建筑的牢固程度有关。 (2)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也称“走山”、“移山”、“地移”,与地质构造稳固程度、坡度大小、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关。人为造成的地震、取用土石过多等也易造成滑坡。 (3)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内因):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山区;动力机制(外因):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大量汇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矿山开采中的乱挖乱采和不合理弃渣等)。 (4)地震、火山的防灾减灾措施:搞清地质构造,注意地面前兆;加强监测建设和国际合作;加强避灾教育;做好防御准备;制订应急预案;搞好余震防御和疫情防备工作。 (5)滑坡、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措施:植物造林种草;保护天然植被;建造护坡或整修工程,疏通沟谷河道;做好气象预报,及早转移人员财产。 6.地貌与人类活动 (1)多种多样的地形,容易造就复杂的气候,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2)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灌溉便利,土壤肥沃,经过开发往往耕地比较多;山区起伏大,耕地面积一般较少。 (3)交通线路建设与地质、地貌:稳定的地质与平坦的地貌,有利于交通线路的建设。起伏的地势,使线路工程建设的成本加大(筑桥、建隧道等)。 (4)山脉既构成地表骨架,又成为人类活动区域的分界线,尤其是大型山脉,由于地势高峻,往往成为两侧地区人们交往联系的屏障,成为重要的区域分界线。如:作为我国行政区划分界线:太行山、祁连山、武夷山、巫山、南岭、唐古拉山等。作为国界线: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5)从地形条件的角度考虑,水库坝址应尽可能选择河谷狭窄、库内平坦广阔的地点。这种坝址一般来说能达到蓄水量大而工程量较小的效果。但有的时候,狭窄的河谷表面似乎是最优坝址,但实际上可能地貌地质条件较复杂,山坡易出现较多崩塌,工程处理量较大。 二、生物与土壤 1.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决定生物的分布,植物的分布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1)气候差异、地形起伏、土壤分布等环境因素决定着生物的分布。 (2)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基本的是光、热、水、土,其中光、热、水的条件主要又取决于气候。 热量———决定植物带状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随纬度变化,从山麓向山顶随海拔变化)。 光照———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处或占据森林中上层;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处或密林底层。 水分———影响植物的个体形态(水生植物、旱生植物)。 (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镜子”)。 ①对气候的指示作用:植被类型的差异指示气候条件(森林、草原、沙漠);植物指示气温(“落叶知秋”);树冠指示风向;树桩年轮指示降水多少(在温度变化较小的条件下,树轮较稀,反映隆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较少)。②对水源的指示作用(水生植物与旱生植物)。③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④对地理方位的指示作用(树木向阳面生长快,背阳面生长慢,在树木年轮上反映出北半球树桩靠东的年轮较密,靠南的年轮较稀。北半球南坡向阳植物生长较北坡茂盛)。 2.掌握生物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原理 (1)作用的根本原因:(光合作用)6CO2+ 6H2O→C6H12O6+ 6O2。 (2)作用结果: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运动,使自然界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使地理环境的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 3.理解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1)土壤肥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在长期的人为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2)土壤质地与农业生产: ①砂土:由于砂粒占优势,土壤中的大孔隙多,因此砂土的通气、透水性强、保水和蓄水能力弱,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威胁。由于砂土通气良好,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不易积累,所以砂土的保肥性弱,漏水漏肥。它的优点是易耕作,供肥快。对砂土施肥必须“少吃多餐”,多增施有机肥,或掺粘土(客土)加以改良。②粘土:由于其孔径细小,透水、通气性差,但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也好,养分含量丰富。粘土的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迟缓,特别是春季温度上升慢,影响幼苗生长。岂时因质地粘重,不易耕作。对其改良主要是掺砂和增肥有机肥。③壤土:特点是砂粒、粉粒和粘粒的含量比较适中,故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 实践证明,影响土壤水、肥、热状况,以及物质迁移和累计的,不仅仅是土壤的表层质地,而且为土地质地结构所制约。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较好的质地结构是上砂下粘型,它利于耕作、发苗,又托水托肥,农民称其为“蒙金土”。而上粘下砂型,既不便于耕作,又漏水漏肥,属不良的质地结构。 专题六 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 一、农业布局 1.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区位因素 (1)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气候(光照、热量和降水)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耕作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②地形:主要影响农业类型和结构,也影响农作物的垂直分布,还影响机械化的运动。③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影响很大。④灌溉水源是天然降水的补充,对农业发展起保障作用,尤其干旱区。⑤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⑥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的必要条件。⑦政策会直接影响或干预农业的发展。⑧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生产习惯都对农业有较大的影响。⑨科技因素:科技进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交通运输的速度和运具,扩大了农业区域。⑩科技进步(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玻璃温室、大棚、无土栽培、营养土等)扩大了农作物的分布范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品的季节性。 (2)农业主导区位的因素分析: 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看,其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对于不同的农业区域,其主导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与相同的气候区比较:A.出现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或农业生产模式,气候为主导因素。如海南与东南亚的橡胶园。B.如出现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或农业生产模式,则地形或水源可为主导因素。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地形)、宁夏平原的种植业(水源)。②靠近城市布局的郊区农业,主导因素是市场。远离主要消费市场布局的农业区域,其主导因素是交通运输条件。 2.主要气候类型与主要农林畜产品分布 气 候 主要农林畜产品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 水稻、咖啡、可可、剑麻、金鸡纳,天然橡胶、蕉麻、油棕、甘蔗、香蕉、菠萝、荔枝、桂圆、木材(红木等) 热带草原气候 玉米、热带野生动物(斑马、长颈鹿、大象等) 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小麦,天然橡胶、蕉麻、油棕、黄麻、茶叶、甘蔗、香蕉、菠萝、荔枝、桂圆、木材(柚木、檀木等) 热带沙漠气候 椰枣、羊、骆驼、牛等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茶、油茶、柑橘、猕猴桃、猪、鸡、鸭、木材(毛竹、杉、马尾松) 地中海气候 柑橘、油橄榄、无花果、葡萄 气 候 主要农林畜产品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 小麦、玉米、高粱、花生、棉花、苹果、梨、枣、桃、李、柿、核桃、杏、亚麻、甜菜、大豆、木材(水曲柳、红松、兴安落叶松) 温带海洋性气候 小麦、羊、牛(圈养场)、花卉 温带大陆性气候 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哈密瓜、葡萄、棉花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鹿、熊、豹、木材 高原气候 青稞、冬小麦、油菜、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1)棉花一般的种植条件———热量充足,光照丰富,降水较少(或生长期降水较多);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2)花卉、草莓、实用菌等的种植;主要由人造小气候环境或改良土壤等规模性生产(如温室、大棚、营养钵等)。 (3)蔬菜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新鲜是第一要求。城郊因邻近市场的优势,成为城市蔬菜的主要供应地。随着运输高速化的保鲜技术发展,蔬菜供应地的范围更加广阔,市民对蔬菜的要求也进一步向多样化与安全、营养的方向发展。 二、工业布局 1.影响工业布局(或发展)的一般性区位因素(分析思路)①原料与动力(燃料)。②市场。③交通运输(水、陆或空)。④发展基础与技术。⑤环境。⑥劳动力。⑦土地、水源。⑧社会协作(技术协作、农业基础、公共设施)。⑨政府政策。 ①至⑥是经常性因素,需要结合具体地区的情况分析。要学会利用地图信息分析、联想有关条件。 2.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部门类属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成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易散发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加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装、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不为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城市的合理规划: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原则 要有便利的交通 工业为降低成本则要求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工业区与生活居民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要使有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民 区的污染 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可以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内;污染较大和危险的企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可能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应当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在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防护带内加以绿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带内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如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等 四、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仍很重要,应尽可能利用有利条件(水源、平坦地形、稳固地基等),避开不利条件(山、河、沼泽等),减少工程量,便于维修养护。 修建铁路的意义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激活已有的铁路网,促进物流人流进一步畅通;二是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开展,这两点都是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3)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声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空运指挥与电磁波关系密切,在航空港附近不能设置电台等有电磁波输出的设备。 (4)港口(主要指海港)建设的条件(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陆域条件:具有宽阔平坦的地表面积,便于修建码头、仓库、港区铁路和道路及工厂。填海造陆就是扩建海港陆域面积。水域条件:有适当宽度、水深和方位的进港航道;有适当面积、深度的港池、锚地;有天然防波堤或便于修建防波堤(海底泥沙量、海面风力、浪高等)。 ②经济条件。腹地:腹地工业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它决定港口吞吐量的大小和港口作业方向,腹地状况是港口建设首要考虑因素。城市:与港口互为依存,一个港口建设发展必须以相应的城市作依托。 2.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可分为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两条亚欧大陆桥、计划中的泛东南亚铁路、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三大主要石油运输线以及粮食、木材、畜产品运输线路等),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五、商业贸易 1.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高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高速公路沿线。 2.商业网点的布局 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地区可沿公路线布局,山区可沿谷地布局。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等或商业小区。 3.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货押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以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品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六、旅游活动 1.地理环境与旅游 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它们可分为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其特点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2.中国的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十分丰富 自然风光类 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 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等 民族风情 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等 十大名胜 故宫、八达岭、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沙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四佛 ”(东)普陀山、(西)峨嵋山、(北)五台山、(南)九华山 “世界文化遗产”(部分) 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明清皇家陵寝、青城山—都江堰、皖南古村落、峨嵋山—乐山大佛 “世界自然遗产”(部分) 九寨沟、黄龙洞、武陵源、三江并流 3.国外著名旅游景点 日本富士山;朝鲜金刚山;“新马泰”———新加坡(“世界花园”)、马来西亚、泰国;印度泰姬陵;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死海);埃及金客塔;东非(乞力马扎罗山、维多利亚湖、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西班牙(沙滩、斗牛);意大利(罗马、威尼斯);法国(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英国白金汉宫、多瑙河、荷兰(风车、拦海大坝)、挪威峡湾、冰岛地热、极地“午夜太阳”;俄罗斯(红场、克里姆林宫);美国(华盛顿白宫、国会山,纽约自由女神);巴西热带雨林;澳大利亚大堡礁等。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人类知识的宇宙 (一)人类观测到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日心说”、星系、光年 2.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由各种物质组成,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 3.天体系统天体概念: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 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成层次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恒星世界 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日地距离:1.496亿千米 2. 地球的普通性:(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运动特征介于九大行星之间 地球的特殊性:拥有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 3.地球上拥有 生命的条件 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地球自身 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宜→适宜的温度(地球表面 平均温度为15℃)体积质量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大洋形成、孕育生命 二、太阳、月球与地球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氢、氦表面温度6000K 2.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反应式 4H 高温高压 He+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向地球输送能量,维持地表温度 ②促进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③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活、生产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概念:太阳表面大气的变化主要类型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显示) 平均周期:11年 2.太阳活动对 地球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概念: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 2.成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能反射太阳光 ②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3.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4.意义:计量时间的尺度。农历月: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星期:以半月望两弦四相为单元 三、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1.卫星探测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原苏联 成果:发现磁层和宇宙射线,测量许多行星表面的理化性质 2.载人航天探测 3.意义: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影响和改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二)开发宇宙 空间资源特点: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开发利用:收集有关地球的各种信息,在卫星上进行科学实验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月岩中含有丰富的矿产和地球上没有的能源 3 He (三)保护宇宙环境 1.空间垃圾 的来源 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义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的垃圾 2.空间垃圾产生的危害:造成航天器损坏 3.措施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其他轨道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四、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活动 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察:顺时针方向旋转 4.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地球自转360°)时间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地球自转360°59′)时间24小时, 通常所说的一天 5.速度角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角度规律两极点为O 其他各地相同,即15°/小时或1°/4分钟线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纬线弧长规律两极点为O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概念:地球公转的路线又称黄道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 影响:太阳位于其中焦点之一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 4.周期恒星年概念:地球公转一周360°的周期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概念: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5.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线速度:平均30km/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自转→赤道平面 公转→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归线之间的周年变化→回归年 五、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面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晨线昏线 3.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 4.意义: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15°/小时 2.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3.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4.特别的计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半区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应用: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沉积左岸(北岸),冲刷右岸(南岸) 六、地球运动的地球意义(二)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地表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高度为90° 2.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周期:1回归年,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影响:使地表获得的辐射能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 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2.秋分—次年春分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 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递减 2.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太阳高度最 大为90度,每年直射两次。 (四)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我国传统:以四立为四季起点西方: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起点 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月 意义:对生产、生活、有指示、预告作用 2.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 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 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气压低,空气密度小 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消弱作用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CO 2 吸收红外线O 3 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效应 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3.意义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二)全球热量平衡 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燃烧、毁林)→热量失衡→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 (一)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 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 1.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 概念: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原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城市风: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 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 高压指向低压 近地面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 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①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水热交换②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③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二)三圈环流 1.组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1月:向南移 7月:向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气压 呈块状分布1月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7月 亚洲低压 夏成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四)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南亚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主要原因)及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风向: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水平范围,几百米到几千米 2.分类冷锋快行冷锋:狂风暴雨、大风沙暴 慢行冷锋: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使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过境后) 暖锋:可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使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准静止锋: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 (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 1.气旋:①气压状况:低气压 ②中心气流:上升③水平气流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2.反气旋:①气压状况:高气压 ②中心气流:下沉③水平气流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 1.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气候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垫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③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调整全球热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④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改变大气成分, 导致气候变化 CO 2 →温室气体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性气体→酸雨 (二)气候类型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不同纬度地带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一纬度地带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影响3.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与30°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亚热带:冬雨夏干 温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大陆东岸亚热带 温带 季风影响,夏雨为主大陆内部 降水较少两极地区 以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经历过四次温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同的特点为人类活动供原料、能源 开发需依靠技术资金的投入 2.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 ①普遍存在性 ②具有数值特征 ③较大的变率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不同温度带积温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种类不同干湿状况不同,植被、农业类型不同 2.气候资源与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风与城市规划:居民区处在盛行风向上风向,工业 区处在下风向 3.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设计、航空机场的布局 4.气候资源的旅游价值:哈尔滨→冰雕,松花江沿岸—雾淞 八、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一)气象灾害概念: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二)台风 成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形成的强 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分布:亚洲东部沿海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成灾原因: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减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三)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分布:全球范围内程度不同,亚洲洪水发生最多 防御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水库、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洪水警报系统等。 (四)干旱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国冬半年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及大雪、冻雨危害。 第三单元 海洋环境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热量收支:收入:太阳辐射 支出:蒸发2.表层水温的分布: (1)空间分布:水平分布:纬度低水温度,高纬海区水温低 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保持低温状态 (2)时间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平均盐度:3.5% 2.分布规律:全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局部海区:最高:红海4.1%,最低:波罗的海不超1% 3.影响因素:气候:蒸发量>降水量 盐度高。洋流:暖流经过海区 盐度高(同一纬度) 径流:有无淡水注入,有淡水汇入海区盐变低 二、海水的运动 (一)运动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1.定义:海洋中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类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性质):寒流、暖流 3.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大洋环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时针)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4)南纬40°附近海区西风漂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 (2)对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 (3)对海洋污染:利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影响 三、海洋开发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资源主要类型: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河能源 2.海洋渔业生产: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营养盐类丰富),世界主要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海上钻井平台 (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复杂性、特殊性。 海洋空间利用: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 2.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及港口。 (三)中国海洋资源 1.中国的海域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海洋资源丰富 2.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舟山渔场—最大渔场 海洋水产:鱼、虾、海带 3.海盐和海底石油,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长芦盐场为最大盐场 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一)主要的海洋问题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3.石油污染 (二)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权益:沿海国12海里领海权,外延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岩石 1.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岩浆 上升冷却 岩浆岩 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垂熔 岩浆 2.物质循环对地表影响:与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发育密切相关 二、陆地环境组成—地貌 (一)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内力作用为主 (二)板块运动与板块构造 1.板块运动水平运动(主)相撞、挤压→山脉张裂→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辅)→地表起伏、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 海岭海沟 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板块构造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 2.断层→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沟谷、峡谷、瀑布 2.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三、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空间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态、冰川水 (2)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2.水资源循环周期:静态水、动态水源(开发利用重点) (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水体间相互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补给类型:湖泊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水资源再生)、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2.水循环意义:联系四大圈层、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促使水体更新 四、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生物作用中主要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对大气成分改变 3.生物对陆地水体影响 4.生物对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五、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本质屈性:有肥力,能生长植物 3.土壤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4.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中心环节 (二)土壤的形成 1.成土过程:原始土壤—有机质积累—养分富集 2.人类参与成土过程 六、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一)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整体性 (二)地域差异 1.地带性因素 (1)水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2)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一)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 2.潜力无限 3.分布有一定规律 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整体 (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和发展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总量多,人均不足 1.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修水库 (2)水能的开发 2.土地资源分布及作用 3.矿产资源 特点及分布 (四)地质灾害及防御 1.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火山喷发 (3)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第五单元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 (一)地球 1.形状:两极略扁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仪 1.纬线:特点:形状都是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划分:0°(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高、中、低纬分界:30°、60° 南北极点90°回归线23°20′ 极圈66°34′ 3.经线:特点:形状都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4.经度:划分:本初子午线(0°经线)—东西线分界线 180°东西经分界(以东为西经)东西半球分界:20°W、160°E 20°W-160°E为东半球 160°E-20°W为西半球 二、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表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3)大小比较及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关系 2.方向 (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 (3)经纬网 3.图例和注记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2)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3.地形刻面图的判读及画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一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农业的生产活动与区位选择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同期性二、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 科技 产出:农产品 三、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2.按投入多少: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3.按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二)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2.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通过技术改革扩大农作物种植区位范围 ②改造不利自然因素 ③考虑当地经济技术条件投入和产出比 3.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①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②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扩大市场对农业地域的影响。 二、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特点: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 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二)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主要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2.阿根廷牧牛业有利条件:①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地租低 ③距海港近,交通发达 3.阿根廷促进牧牛业发展有利措施:①培育良种 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③开辟水源 ④种植饲料 (三)商品谷物农业 1.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 3.主要分布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4.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最大生产国)区位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 ②便利的交通运输 ③地广人稀 ④高度发达的工业 ⑤先进的科技。 (四)混合农业 1.主要类型: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 2.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 1.特点:家庭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经营方式: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方式 3.优点: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市场适应性强。4.灌溉水源 三、中国的农业 (一)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业 1.种植业 (1)分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分布区:世界上热带、温带河流冲积平原地区 (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秦淮以北小麦,以南水稻;甜菜:东北、内蒙古、新疆;甘蔗:东南各省;花生:山东、辽东半岛;油菜:长江流域 2.粮食生产重要性及增产粮食 (二)林、牧、渔业 1.畜牧业 分布:北方半干旱、干旱草原区和青藏高原区 类型:牧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 四大牧区: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 2.水产业 发展条件:加强水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防治水体污染 最大渔场:舟山渔场 四、工业生产及工业区位选择 (一)工业生活动 1.工业分类采掘工业加工工业 2.工业的投入与产出:(1)投入:资金、土地、劳力、能源、水源、原料、科技 (2)产出:轻工业产品、重工业产品 3.工业的发展:(1)世界工业的发展:发达国—工业化社会,发展中国—工业化过程中 (2)三次技术革命:时间、标志、工业部门、工业布局、分布地区 (3)工业生产的变化 (二)工业区位选择 1.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水源、政府等 2.工业布局类型: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3.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原料对工厂区位影响减弱、市场影响加强,交通运输影响,信息通信网络通达性,劳动力素质影响在加强 4.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五、企业空间发展及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企业的空间发展 1.企业增长战略: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 2.企业空间发展特点:由近及远扩张,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 2.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3.工业地域 (1)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自发形成及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2)分类及特点: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六、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一)辽中南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资源、便利的交通 2.工业中心:沈阳、大连、鞍山 3.重工业基地 (二)京津唐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统一电网;便利交通;近能源基地 2.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3.我国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三)沪宁杭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丰富资源;雄厚技术力量;统一电网;发达的水、陆、空交通 2.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 3.全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四)珠江三角洲 1.发展条件:便于引进外资 2.工业中心:广州、深圳、珠海 3.轻工业为主综合性工业基地 第二单元 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分布 1.世界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死亡率 (2)人口增长速度: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2.世界人口分布: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带,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人口最稠密 3.世界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问题,人口向城市迁移 (二)中国的人口 1.中国人口数量12.95亿(第五次人口普查) 2.人口分布:(地区)黑河一腾冲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3.华侨与华人 4.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增长快带来的负担 5.人口政策: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人口数量与环境 (一)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地区差异较大 (二)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影响:(1)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2)环境因素对死亡率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 (2)人口数量增多及消费水平上升排污量增加 (3)人口数量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排放废弃物增多,对环境影响 三、人口素质与环境 (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1.遗传素质 2.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次生环境因素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影响: 1.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直接影响 3.对资源利用充分程度不同 4.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大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四、人口迁移与环境 (一)人口迁移概念和分类 1.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空间移动 2.分类:(1)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 (2)迁移方向分: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农村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 1.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 2.人口迁移对环境影响 (四)中国人口迁移 1.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1)特点: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2)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自发性为主 第三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1.概念: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总称。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乡村的形成:分散→半固定原始棚舍→村落 3.城市的起源 城市出现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二、城市的区位 (一)自然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地形与城市区位:世界上大城市多位于平原地区 2.气候与城市区位多分布在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带 3.河流与城市区位支流、干流汇合处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 (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 1.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矿产丰富区出现在一批新兴城市 2.交通与城市区位趋向交通方便的位置 3.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三、城市化 (一)城市化 含义: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过程。 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产业革命前发展缓慢—产业革命加速发展一二战后空前发展 2.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四、城市地域结构 (一)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1.城市在区域中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 2.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3.城市的地域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式 (二)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1.功能区划分: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住宅区(城市最基本一项职能)住宅区的分化 3.商业区 区位需求:便捷的交通中心商务区 4.工业区 区位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三)城市功能分区结构和成因 1.城市功能分区结构:不同城市具有不同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四)城市的合理规划 1.城市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型、分散疏松型 2.功能区合理位置 (1)便利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共污染 (3)工业区生活居住区间设防护带 (4)留有发展余地 3.城市总体布局方案比较 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一、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一)交通运输 1.五种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发展:日益网络化、高速化、专业化 3.各种交通运输的特点 (二)邮电通信 1.邮政通信:利用交通运输工业,传递信函和包裹。邮局、邮路组成邮政网络 2.电信通信: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组成信息传递系统 3.商业:广义商业包括服务业、主要环节收购储存、调运→销售 二、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 (一)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1.铁路建设 京九铁路区位因素:①合理布局交通网 ②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③维持香港稳定繁荣 ④先进科技保证 2.公路和航道的建设 (二)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1.港口的建设 上海港区位因素:①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上河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 ②经济腹地发达 ③以上海市为依托 2.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 (三)城市交通运输 1.城市交通运输特点:①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 ②行人、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 ③混合交通 ④是城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城市 道路网 不同城市有不同城市道路网 3.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三、中国的交通 (一)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二)中国的铁路和公路 (1)全国主要铁路干线:五纵:京沪、京哈—京广、京九、太焦—焦柳、宝成—成昆 三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2)铁路枢纽:北京、哈尔滨、徐州、郑州、株洲、杭州、贵阳、西安、兰州 (三)中国的水运和航空 1.海运:沿海航线(北京南方航线)、运洋航线 2.内河航运:长江、京杭运河、珠江 3.航空运输:国际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 四、电子通信 (一)信息时代的电信通信 电子通信: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 (二)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1.国际互联网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 2.电子通信影响: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推动科技发展 五、商业贸易 (一)商业中心 1.商业中心: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 2.商业街、商业小区 (二)商业网点 1.形成、密度、效益 2.商业网点组织形式:流动式、固定式、网上电视购物 (三)国际贸易和金融 1.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居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2.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四)中国的商业 1.商业中心 形成条件 ①有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 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商业中心:上海(全国最大)北京、广州、武汉、西安、天津等。 2.对外贸易 (1)主要进出口商品: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机械、化工产品、茶叶、大米。进口: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2)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西欧、东南亚各国 第五单元 文化景观 一、文化景观 (一)文化概念 1.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文化:精神文化 (二)文化景观的构成 1.文化景观: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2.构成: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 (三)文化景观 主要特性 空间性、时代性 (四)文化景观与环境 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文化景观又是自然环境一面镜子,文化景观建设应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 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作为人类创造物,文化景观是人文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 二、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源地 1.概念:某一文化事物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2.分类: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文化系统的源地 (二)文化区 1.概念: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 2.空间特点:文化区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三)文化的空间扩散 1.文化扩散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它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2.类型:①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 刺激扩散 ②迁移扩散3.文化扩散意义: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第六单元 旅游活动与环境 一、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一)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1.旅游概念: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物质文化生活 2.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介) 3.现代旅游特点:旅游主体大众化;旅游空间扩大化;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二)旅游活动的作用 1.满足人类需求 2.促进经济发展 3.扩大交流 二、地理环境与旅游 (一)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分类(本质属性)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2.旅游资源特性: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二)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2.把握观赏时机 3.抓住景观特点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5.以情观景 6.景观观赏其他要求:了解景观 三、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3.对背景环境破坏 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4.地区接待能力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第七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国家间政治和经济冲突及国际竞争是世界政治地图演变主要原因 (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形成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日本、西欧、俄罗斯、中国、印度等 (三)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1.区域性国际组织 2.地区性冲突 阿以冲突: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 二、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一)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处于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边缘。世界经济核心区首先出现在西欧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进步、跨国公司 (三)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更加突出。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集团内向保护性和外向竞争性 2.主要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三、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坚持改革形式;实施科教兴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分布特点 1.城市地区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 2.乡村地区表现为生态破坏 3.全球性环境问题 (三)环境问题产生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 2.改造自然 3.征服自然 4.谋求人地协调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概念: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历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2.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第一单元 世界地理概况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陆地(29%) (1)大陆、大洲、半岛、岛屿(2)七大洲:名称与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地形特征 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很大,中高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非洲:以高原为主 欧洲:以平原、山地为主,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极洲:冰岛大陆,世界海拔最高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二)海洋(占71%) 1.洋、海、海峡 2.四大洋名称分布:太平洋(面积最大)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三)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山地—海拔较高,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丘陵:海拔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盆地:周高中低 2.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 大陆坡、海沟、海岭、洋盆3.地形的变化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结果 (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表现形式:风、流水、冰川、海浪等,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二、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一)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世界人种(1)白色人种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2)黄种人主要分布亚洲东部 (3)黑种人:主要分布非洲、大洋洲、美国 2.世界语言和宗教 (1)世界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2)世界的宗教 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二)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布 1.世界的国家 (1)世界18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地区 (2)面积不等,前6位: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3)人口不等 最多中国,其次是印度 (4)政治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 2.国界和领土 领土: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 3.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 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13个地区 4.重要国际组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分区 一、东亚 (一)概述 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2.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岛、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东注入太平洋 4.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类型: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2)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 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3)东西部气候差异:东部气候海洋性明显,向西大陆性增强。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 居民:大多数为黄色人种 民族6.经济: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西部气候干旱,牧业为主 (二)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及领土组成: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周围小岛组成 (2)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3/4,平原狭小。(3)气候: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 (4)资源:森林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贫乏 2.发达的经济 (1)条件:有利→丰富劳力资源,较高科技水平,多良港,不利→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国外进口 (2)经济特征:外向型经济 (3)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 (4)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美国,其次为亚洲和西欧 最大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3.太平洋沿岸的工业 四大工业区: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层、北九州 4.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 二、东南亚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和范围: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主要国家:内陆国—老挝,面积最大国—印度尼西亚 3.重要地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通道,东方“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 4.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5.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绝大部分属黄色人种 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 (3)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 2.经济:(1)主要农产和矿产 农产品:水稻、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矿产资源:锡、石油最为著名 (2)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加工工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快 (三)新加坡 1.城市岛国 马来半岛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上 华人占34 2.新兴工业国:(1)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优良港口,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 (2)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3)利用本国优势发展旅游业3.花园城市 注意:环保和美化城市 三、南亚 (一)概述 1.历史和宗教 人类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2.位置和范围 (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包括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屿 (2)主要国家: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不丹;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3.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5.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西南季风与农业生产:西南季风早晚强弱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二)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农业: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国家,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等3.工业:矿产: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工业:电力、钢铁、机械较发达,核能、电子航空、航天发展较快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最多城市加尔各答,最大港口:孟买 四、中亚 (一)位置:范围 1.位置:地处内陆,距海较远,“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 2.范围:包括五个国家,与我国相邻的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二)自然环境 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主要平原为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2.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 3.河流湖泊河流多内流河,内流河有阿姆河、锡尔河、外流河→额尔齐斯河湖泊多为内流湖,有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 作用:这些河流为中亚的工、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水源 (三)经济 1.农业:分布:西部、北部灌溉农业为主,中部、南部畜牧业为主 主要农产品:棉花仅次于中国、美国、畜牧业→细毛羊、羔皮羊为主 2.工业:采矿业、加工工业、冶金、军事工业较发达 五、西亚和北非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重要的交通位置:两洋(大西洋、印度洋) 三洲(亚、欧、非) 五海(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之地 2.地形: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4.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地下石油资源丰富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白色人种为主 民族、语言:阿拉伯人为主,通用阿拉伯语 宗教: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发祥地 2.世界石油库和磷矿库: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成特、伊拉克。北非盛产石油及磷矿石,摩洛哥磷矿石产量占世界3/4 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1)畜牧业较发达,以游牧为主(2)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绿洲农业代表植物:枣椰(3)地中海沿岸水果产区 (三)埃及 1.位置:非洲东北部,及亚洲境内西奈半岛 2.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灌溉水源 3.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4.经济: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 主要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非大裂谷,最高山峰:气力马扎罗山;刚果盆地及成因 2.河流、湖泊:水力资源最丰富河流—刚果河 最深湖—坦噶尼喀湖 3.气候特点:炎热多雨,以热带草原、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4.矿产:南非黄金产量第一,几内亚铝土,赞比亚铜矿、尼日利亚石油 (二)居民和经济 1.黑种人的故乡 黑色人种为主 2.政治版图变化 3.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4.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粮食增长率,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不合理开发导致环境恶化。 (2)解决问题途径: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 七、欧洲西部 (一)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欧州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范围:北欧、中欧、西欧、南欧 2.轮廓: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多内海、海湾和边缘海 3.地形:平原、山地为主,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4.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冰川作用明显。5.气候特征:冬温夏凉,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温带大陆、地中海气候 6.江湖(1)河流特征:河网密布、水量充沛,无长河(2)主要河流:多瑙河(欧洲流经国家最多河流)、莱茵河(3)湖泊 湖泊较多,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冰川作用为主。 (二)国家和居民 1.国家30多个,面积不大。2.居民:以白人为主,人口呈“十”字形分布,人口自然增长最低 3.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发达的族游业。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城市:巴黎、伦敦、罗马、维也纳、雅典 (三)英国:“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部门:纺织、造船、钢铁、汽车、飞机、电子、石油加工工业区:伦敦周围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 2.首都伦敦 英国政治、金融、工业、贸易、交通中心,英最大港口 (四)法国 1.自然地理环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以丘陵、平原为主,东部、南部为山地、高原。 主要河流:塞纳河 2.工农业都发达的经济(1)农业:有利条件:农业类型:混合农业、牧业、园艺业;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高;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2)工业: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工业区。 3.首都巴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最大城市 (五)德国 1.位置:欧洲陆上“十”字路口 2.地形与农业: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北部北德平原,中部山地、谷地、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森林草地广布 3.发达的工业:(1)特征: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2)部门: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3)发展条件:有利:煤炭丰富,水陆运输便利,科技力量雄厚。不利:资源(石油、铁等)主要靠进口,工业产品约一半依赖国际市场(4)分布:莱茵-鲁尔区、南部慕尼黑周围. 4.城市:柏林—首都 最大城市 汉堡:最大港口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 八、欧洲的东部的北亚 (一)范围和国家 1.范围:欧洲东部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欧洲部分。北亚: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2.国家分布:3.独联体 总部设在明斯克 (二)俄罗斯 1.自然概况(1)地形:较平坦,以高原、平原为主,组成: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气候特征: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 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3)河湖:河流: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湖泊: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4)资源: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矿、有色金属等。 2.经济概况(1)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两大工业区,新发展的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2)农业:不稳定,谷物需进口,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为主要农业带 3.城市与交通(1)交通以铁路为主: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2)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 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 九、北美 (一)概述 1.位置范围:位于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包括加拿大、美国及格陵兰岛 2.地形:西部高山区、东部高原山地区、中部平原区 3.河湖(1)河流: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2)湖泊: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 4.气候(1)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3)地形对在天气的影响,冬季形成风雪、寒潮天气,夏季普遍暖热 5.居民:外来移民大汇集 (二)美国 1.国土组成:本土48个州,1个特区,两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1)本土都在温带,阿拉斯加属寒带亚寒带,夏威夷州在热带(2)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海运便利(3)平原广阔:平原占全国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耕地10%(4)河湖纵横分布: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便(5)资源丰富:矿产、森林、草原丰富。3.农业特点: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地区生产专门化4.工业分布与城市(1)工业概况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现代化程度高、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 出口多—工农业发达,进口多—消费极大。进口大于出口(2)工业分布①东北部地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工业中心:纽约、芝加哥、匹兹堡、底特律。②南部地区“阳光地带”,工业中心:休斯敦,工业部门:石油、宇航、飞机、电子③西部地区 矿产丰富、环境优美、知识密集,工业中心:旧金山,洛杉矶 工业部门:宇航、电子、飞机 十、拉丁美洲 (一)政区和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33个国家 2.地形(1)岛屿:北部:西印度群岛,南部最大岛屿—火地岛(2)大陆地形北部墨西哥高原,西部安第斯山(世界最长山脉),东北平原、高原相间分布。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 3.气候:湿热为主 热带雨林气候面积最广 4.河流: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河流 巴拿马运河 5.自然资源:矿产—石油、银、铁、铜,水力:巴西高原上的河流 植物:热带雨林区树种丰富。动物:大食蚁兽,巨嘴鸟。水产:秘鲁渔场 (二)居民和经济 1.人种:种族复杂、混血人种为主 2.语言之多通用西班牙语,巴亚通用葡萄牙语 3.人口:分布不均: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人品稠密增长率仅次于非洲 4.民族经济:(1)矿业:智利的铜、硝石,委内瑞拉的石油 (2)工业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巴西钢铁、汽车工业,阿根廷牛肉加工工业(3)农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香蕉等。粮食作物:玉米为主,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 (三)巴西 1.位置与面积(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2)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3)面积:拉美面积最大国2.居民:人口分布不均,白种人占一半多通用葡萄牙语,多信仰天主教 2.自然条件:(1)地形: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2)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3)河流:亚马孙河(4)资源:热带雨林丰富、矿产、水能丰富。 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计划》 4.经济:发展快(1)农业:咖啡、甘蔗、香蕉、柑橘、剑麻产量居首位(2)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 分布:东南沿海—圣保罗、里约热内卢5.首都—巴西利亚 十一、大洋洲 (一)概述 1.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组成: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角及太平洋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2.面积:陆地总面积900多万平方千米,世界最小一洲3.居民:大部分欧洲白人后裔。3.成因不同的三类岛屿: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 (二)澳大利亚 1.大洋洲最大国家(1)大洋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口密度很小国家(2)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一些小岛(33)位置:印度洋、大西洋之间(4)居民:英国人后裔为主,通用英语。 2.三大地形:东部大分水岭,西部:低矮高原,约占全国面积一半,中部:平原3.特有动物:种类:有古老而独特的袋鼠、鸸鹋、鸭嘴兽。成因:与大陆长期分离进化慢。4.人口分布: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4.经济发达 特点: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务业迅速发展,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出口产品:煤、铁、羊毛、小麦等。 5.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 最大港口、工业中心—悉尼 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十二、南极洲 1.位置: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几乎全在南极圈内,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重要性:未来南半球各大洲间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间基地。 2.地形: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350米,是七大洲中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层最厚“冰雪高原” 3.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成因:纬度高,海拔高,冰层反射 4.资源:淡水资源:冰体占世界90%以上矿产资源:煤、铁储量最丰富 生物资源:企鹅、磷虾、海豹、鲸等 5.考察:价值: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时间:每年11月—次年3月,暖季考察站:中国长城站、中山站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中国的疆域 1.地理位置: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领土四至点: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南:曾母暗沙;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上;西:新疆帕米尔高原 3.濒临海洋:东临四海一洋、领海、内海(渤海、琼州海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4.陆界和邻国:陆界长2万多千米。陆上邻国(15个),隔海相望国家(6个)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2.省、自治区、直辖市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京、津、沪、渝3.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行政中心 二、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 1.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壮族2.各民族地区分布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遍及全国,集中:东部、中部少数民族: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二)中国的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 三、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的总体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二)主要山脉 1.东西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3.巨大弧形山—喜马拉雅山 (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四)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五)地震和火山 1.我国是多地震国家 2.主要地震带①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 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④西北新疆、甘肃、宁夏 四、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一)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1.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①冬季南北温差大(纬度、冬季风)②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纬度、夏季风) 2.温度带的划分: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二)降水和干湿地区 1.降水量分布特点空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受夏季风 影响)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时间集中夏秋季节 年际变化大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及其影响2.干湿地区的划分: 据降水量和蒸发量关系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 (三)气候特征 ①季风气候显著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 五、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外流区和内流区(分界)→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外流河及水文特征 夏季: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冬季水量减少,水位下降2.内流河及水文特征 多季节河3.我国的湖泊(内流湖、外流湖)分布青藏高原湖区 青海湖 东部平原湖区 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二)长江 1.概况:中国第一大河: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河流,上、中、下游分界:宜昌、河口 各水系支流及各河段水文特征 2.开发利用:水能资源(集中在上游段)一建电站、灌溉、航运(黄金水道)3.治理:防洪是治理长江首要任务 (三)黄河 1.中国第二长河、上、中、下游分界:河口、旧孟津。 2.开发:水能资源(上中游段)灌溉 3.治理:关建在于治沙,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是治黄根本 六、中国的区域差异 (一)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 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1)东部季风区①范围: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②特点:海拔较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河流为外流河;人类对自然界影响广泛深刻,自然面貌变化大。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①范围: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②特点:海拔较高,差别显著;距海远,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大部分地区属内流区,河流短小,湖泊较多、多咸水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3)青藏高寒区①范围: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②特点: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风力大;植被以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属内流区,多冰川、湖泊;人类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 3.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以热量为基础南北更替 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东西差异 以水分为基础东西更替分为两个自然地区(3)青藏高寒区垂直差异 垂直差异 以海拔高度为基础垂直更替由东南向西北,由繁到简 (二)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经济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3.影响因素:(1)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地理区位 (2)社会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政策 七、北方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淮以北、东临黄、渤海 (二)气候、地形特征与农业 大部分为湿润、半湿润温带季风气候,耕地多旱地东北平原区“黑土地”—重要商品粮基地华北平原—冬小麦、棉花、花生主要产区 黄土高原—产谷子为主 →发展节水农业为本区农业生产重要课题 (三)重要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辽中南、京津唐工业基地、山西煤炭能源基地 (四)主要城市 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 八、南方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二)气候、地形特征与农业生产 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热量、水分充足、耕地多水田,一年二熟到三熟主要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 (三)沿海和内陆的工业发展 三大工业带:1.长江中下游工业带 2.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 3.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九、西北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宁夏、甘肃北部 (二)气候 深居内陆,降水少,地表植被由东向西从草原过渡为荒漠 草原、荒漠 (三)地形 高原、盆地为主 (四)水文状况 河流稀水,多内流河、内流湖,最长内流河塔里木河 (五)农、牧业生产特点 1.全国重要的育牧业基地: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广大草原 2.灌溉农业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 十、青藏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 (二)高寒气候 气温较低、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三)农牧业生产 1.高寒牧业:环境:高寒、缺氧、低压、牲畜:牛牦、藏绵羊、藏山羊2.河谷农业:分布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四)能源矿产资源 太阳能、地热丰富、柴达木盆地矿产:煤、石油、铅、锌、盐 十一、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一)台湾 1.多山的宝岛:(1)地理位置 (2)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3)亚州有名天然植物园,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4)农作物:水稻、甘蔗、香蕉、茶叶 (5)矿产:金、铜、煤、石油 (6)优良牧场、重要海盐产区2.经济发展: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3.主要城市: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台北、高雄、台中、台南 (二)香港 1.组成: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2.中国大陆进出口商品重要转口港、世界上进出口船舶最多的商港之一,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港和国际信息中心之一。 3.经济:工业多属加工工业、以出口外销为主。旅游业发达 (三)澳门 1.组成由澳门半岛和附近两个小岛组成 2.经济支柱以赌场收入维持其经济的旅游城市成衣、玩具制造加工工业 十二、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一)水地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①脆弱的环境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环境遭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②尖锐的人地矛盾—人口不断增长→过度开垦 2.水土流失的形成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人为原因为主)3.综合治理(1)水土保持基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矿区复垦(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有机、高效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二)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②荒漠化的发展面积逐渐扩大 2.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物质条件:地面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多而集中的大风日数(2)人类活动(决定性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荒漠化防治(1)防治核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防治内容:①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模式明确整治目标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健全完善的治理系统 (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 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移民安置条件移民政府方针:开发性移民、生态移民 3.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四)农业低产田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辽阔的冲积平原,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中低产田分布集中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2)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 (五)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2)农业的资源优势和问题:①气候资源②生物资源③土地和土壤资源④水资源(3)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1)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走立体农业的道路优势资源系列开发(2)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 主要措施 保持水土———封山育林 (六)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1)区域概况:①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②人文地理特征: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2)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地势平坦(3)森林资源优势,树种丰、宜林地广 2.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黑土的利用、沼泽的保护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4.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林业开发现状与问题:采育失调、森林覆盖率下降、皆伐为主 森林合理利用与保护:坚持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树种更新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 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1)南昆铁路的意义: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结合,巩固民族团结、加快脱贫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带动商业、旅游业的发展 (2)交通面貌的变化:铁路建设发展最快,东部:形成铁路、公路网,西部:公路运输为主,水运:河运通航里程不断延伸,航空运输发展很快 (3)加快交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八)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 1.海岛、海域开发意义:①海岛及其周围海域、渔业、港湾、矿产等资源丰富②海岛开发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 2.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地理区位优势,热带资源优势、海洋资源优势3.海南岛开始和保护 专题一宇宙环境 一、挖掘题目已知条件 题目一般由文字与图形共同组成,题目中的文字一般较简单,只需仔细认真。如远日点或近日点附近———可判断极点、极昼或极夜情况;如昼半球与东吻合———可判断晨昏线与 20°W 、160°E 的关系;如北京时间为 8点———可判中经度等等。但在图形中的已知条件较隐藏,不易发现,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发: 1.图形类型的判断及经纬线的确定 若图为侧视图,则横的线(或略带弧度)为纬线,最长的直径为赤道,赤道的为北纬,以南的为南纬;从极点出发的线为经线,递增方向与地球自转一致的为东经,递增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为西经。 若图为极点俯视图,则同心圆的线为纬线,是哪个极点,则为哪个半球;由发出的线为经线(注意经线圈关系),东西经判断同上。 【说明】(1)北极点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南极点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2)同为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互补,字母不同。 (3)若图形为局部图,则可以先补全图形再进行判断。 2.晨昏线的判断及地方时的获得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获得 (1)若与经线重合,则可判断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 3 月 21 日前后或 9 月前后(即节气为春分或秋分)。 若与经线斜交,则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或者跟晨昏切的纬线(极昼的最大范围)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如北极圈极昼,则太阳直射 23°26′N,日期为 6月 22日,北半球为夏至日;如南极圈极昼,则太阳直射 23°26′S,日期为 12月 22日,北半球为冬至日。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晨线指顺地球自转由夜到昼所经过的线;昏线指顺地球自转由昼到夜所经过的线。 (3)地方时判断: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 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点。②晨昏线与极昼最大范围的纬线相切的点所在经线为 24点,晨昏线与极夜最大范围纬线相切的点所在经线为 12点。③纬线上昼弧的中心点为 12点,夜弧的中心点为 24点。 【说明】晨昏线做法:过地心做太阳光线的垂线。 3.日界线的判断及地方时的获得 与经线相重合,由 180°和该图中 24点(即 0 点)的经线构成。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日期到新的日期的线为该图 24点经线,另一条为 180°。由此即获得了地方时,又获得了经度。 【说明】180°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不完全吻合,有部分弯曲,所以过 180°日期不一定发生改变,但在一般的题目中,不需要过于复杂。 二、解题思路 1.半球的判断 (1)以赤道为界,以北部分为北半球,以南部分为南半球。 (2)20°W 向东至 160°E 为东半球,20°W 向西至 160°E 为西半球。 2.地方时计算:要求时间 = 已知时间 ± 经度差 × 4 分钟 【说明】(1)要求时间的地点在已知时间地点以东用“+ ”,以西用“- ”,最好不过 180°。   (2)经度差的计算:以 0°经线为参照物,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3)经度差中若有“度”和“分”,则“度”乘 4分钟,“分”乘 4秒钟再相加。 (4)若时间结果大于 24,则时间减 24,日期加一天;若时间结果小于 0,则时间加 24,日期减一天。 3.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找到该点所在的纬度与晨昏线的交点:与晨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日落时间。 昼长时间 =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 = (12- 日出时间)× 2 = (日落时间 -12)×2= 24- 夜长时间 = (昼弧所跨经度360°)× 24 【说明】(1)同纬线昼长时间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 (2)同度数不同半球的两条纬线的昼与夜正好相反。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1)夜半球的太阳高度一律为负数。 (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一律为 0°。 (3)正午太阳高度 = 90°- 该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说明】纬差计算:以赤道为参照物,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太阳直射的纬度,该图 12点的经度) (1)太阳直射点的续度判断。 根据节气:春秋分直射赤道,夏至日直射 23°26′N,冬至日直射 23°26′S? 根据太阳光线: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赤道的夹角 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极昼最大范围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2)该图 12点经度:一般通过计算,或昼弧的中点所在经度。 6.物影的判断 (1)日出日落前后太阳光的来向。 赤道上全年:正东升,正西落 极昼地区 24点太阳光为:北半球为正北,南半球为正南 {其余纬度 3月 24日至 9月 23日:东北升,西北落 9月 23日至次年 3月 21日:东南升,西南落 3月 21日、9月 23日:正东升,正西落 (2)正午前后太阳光的来向:判断太阳直射点与该点的方位。 【说明】物影与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相反。 7.方向的判断: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顺线的形状画 【说明】纬线的东西有劣弧限制;经线的南北有极点限制。 8.最短航线的判断:走大圆的劣弧 方法:在大圆的劣弧上找中心点,先判断中心点在起点的方向,再判断终点在中心点的方向。 【说明】大圆有经线圈、晨昏圈、赤道,若无以上大圆,则需自己做,北半球向北突出,南半球向南突出。 9.规律描述 (1)某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则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直到极昼;另一个半球相反。 (2)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 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均较快;远日点 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均较慢(判断依据:月份与 1月初和 7月初的关系)。 11.图形的转绘 (1)在已知图上找信息点:赤道上的 6点和 18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2)在要绘制的图上标可以找到的信息点。 (3)用圆滑的线连接。 【说明】(1)标信息点时,有几个标几个。 (2)极昼最大范围与晨昏线的切点 24点和极夜最大范围与晨昏线的切点12点互为对跖点。 专题二等值线 一、概况 等值线是指数值相等各点的连线。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等值线有: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及等压面等等。 二、做图要求 把数值相等的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起来。 三、判读的一般方法 1.读数值———等值差(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 0);变化规律(这是做题的基础) 2.看疏密状况———了解影响因素 3.看走向和形态———了解影响因素 4.注意等值线的弯曲处———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 四、重要等值线知识要点归纳 (一)等高线 1.知识点{(1)等高线上的数值代表海拔高度,单位:米 (2)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称为等高距 (3)判读任何一点的高度:200 m < A < 400 m,B =400 m (4)示坡线:垂直等高线的短线,指向下坡向 2.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 (1)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脊线一般为河流分水岭。 (2)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谷线一般可以发育河流,为集水线。 (3)鞍部:两相邻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部位,在局部等高线图中,表现为对称的两侧等高线数值同时递减,而另两侧数值为递增。 (4)盆地:较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减小。 (5)山地: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增加,一般高度低于 500 米,坡徒。 (6)丘陵:封闭等高线图上高度值由外向里增加,一般高度低于 500 米,坡缓。 (7)平原:等高线稀疏,较平直,海拔较低,等高线数值一般低于 200 米。(即相对高度小,绝对高度小) (8)高原:四周等高线较密集,而中部等高线稀疏,较平直,但海拔较高,等高线数值 500米以上。(即相对高度小,绝对高度大) (9)陡崖:两条或多条等高线叠加部分。(即若相交等高线条数为 n,等高距为 d,则(n- 1)d≤陡崖高度 < (n+ 1)d) (10)沙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风力沉积作用下所形成,在等高线图上,表现为新月形。根据沙丘形态,坡陡处为背风坡,坡缓处为迎风坡。 3.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 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4.根据等高线判断气温和气压:海拔越高,气压和气温越低;每升高 100米,气温降低 0.6℃ 。气压与沸点成正比,山顶气压低,沸点低。 5.在等高线图上根据风向判断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6.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纬度判断阳坡与阴坡:注意喜阳植被与喜阴植被的选择。 7.根据等高线图,判断或做出某地的地形剖面图 (1)按 要 求 在 等 高 线 图 上 做 出 剖 面 线 (可 以 是 题 目,也 可 以 是 图 给 出要求)。 (2)建立坐标系统,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原图一致)和垂直比例尺建立原则是使图形协调。 (3)在坐标中作剖面线与各等高线交点的投影。 (4)用圆滑的曲线连结各点。 8.应用 (1)道路选线:要求坡度缓,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尽量避免过河,减少工程量,安全系数大(当然具体题目要具体分析)。 (2)铺设输油、气、水管线:则应注意高度差,利用油气水的流动性特点自流。 (3)水库选址:①判断河流位置、流向、落差大小、流速,坝址最好在峡谷处,工程量小,投资小,安全系数大;②库区范围应是面积较大的山间盆地或宽阔谷地,能提供足够容水空间;③大坝以上应有一定的集水面积,能为库区提供较充足水源;④库区内植被覆盖率较高,保证库区有充足的水源补给,减少泥沙淤积,延长使用寿命;⑤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形等。 (4)农业土地利用:①平原、谷地、三角洲等地一般布局种植业,再根据气候特点具体安排作物;②丘陵若坡缓可开辟为梯田,若坡陡则应布局林业,还可结合南方低山丘陵区布局立体农业;③山地一般为林业;④高原应确定具体位置再布局,我国以畜牧业为主。 (二)等温线 1.根据数值判断半球:判断依据是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结论:数值向北递减,为北半球;数值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2.根据等温线判断气温差异 判断依据:(1)同图幅中: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异越大;等温线越稀疏———气温差异越小。(2)不同图幅,可计算等距离的温差。 结论:(1)冬季密集,夏季稀疏,特别是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 (2)一般南半球较北半球稀疏且平直,海洋较陆地稀疏且平直。 3.根据等温线的走向判断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导致太阳辐射的差异 等温线与海岸大致平行———影响因素:海陆因素导致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山脉走向(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 等温线为闭合———受地形垂直影响(温度与高度反相关) 4.根据等温线弯曲判断海陆季节(月份) 判断依据:海洋与大陆热容量不同,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 结论:(“高高低低”规则) {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冬季: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7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南凸 1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向北凸 5.根据等温线弯曲判断洋流性质 在海洋中,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与洋流方向一致,再根据等温线数值递减方向判断半球及洋流性质,还可以根据大洋名称判断洋流名称。 {等温线向低值(或高纬)弯曲的舌部顶端———暖流 等温线向高值(或低纬)弯曲的舌部顶端———寒流 6.根据等温线判断气压和地势:气温越高,地势越低;同高度则气压越低。 (三)等压面 1.知识点 气压是指从观测高度以上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重量。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就是等压面,气压单位一般用百帕或毫米汞柱。 2.根据等压面弯曲判断近地面气温及热力环境 {等压面向高凸———高压区———近地面气温低 等压面向低凹———低压区———近地面气温高 (四)等压线 1.知识点 在同一水平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就是等压线,可见,等压线实际上是等压面和等高面的交线。所以等压线分布图是表示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的状况。“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2.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 (1)做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根据半球确定偏转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根据高度确定受力情况:①高空(1 500米以上)———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受两个力,无摩擦力)。②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余半(风受三个力,且摩擦力越大,斜交夹角越大)。 3.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力大小 原理: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越小。①同一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②不同图中:可计算水平气压梯度 = 两点气压差(两点图上距离 ÷ 比例尺)。 结论:风力大小与气压差成正比;风力大小与比例尺成正比。 4.根据海陆气压中心判断南北半球的季节(月份) 北半球 7月,南北球 1月(夏季)大陆内部有低压中心,海洋中有高压中心(切割副高)。 南半球 7月,北半球 1月(冬季)大陆内部有高压中心,海洋中有低压中心。 5.根据近地面等压线判断天气系统 (1)封闭等压线:高压中心———反气旋———四周气流由内向外,中心气流下沉———明朗天气。 ①北半球顺时针,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南半球反之。②等压线向外凸出部分为高压脊。③实例:我国秋季秋高气爽;冬季我国位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吹偏北风。 (2)封闭等压线:低压中心———气旋———四周气流由外向内,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①北半球逆时针,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南半球反之。②等压线向外凸出部分为低压槽,在中纬度带(温带)地区可形成锋面,即称为锋面气旋。③实例:夏秋季节的台风为热带气旋。 (3)锋面处等压线密集 冷锋:锋后有雨,大风;暖锋:锋前有雨。实例:我国雨带、冬季寒潮、北方夏季暴雨。 6.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成因 势力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 动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形成全球气候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产生部分地区季节降水的差异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夏季风的形成。 (五)等降水量线 1.知识点 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叫做降水。降水量用毫米表示,为累加值。在地理上,常用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等来说明一个地方气候的特征。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等的地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降水量线。 2.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等降水量线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   等降水量线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 3.根据等降水量线的走向判断影响因素 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多雨一侧为迎风坡,少雨的一侧为背风坡 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地形或城市“雨岛”影响 (六)等盐度线 1.全球盐度分布规律:由副高向南北两侧递减。红海最高,波罗的海最低分析思路: (1)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不同纬度比较)———降水量 > 蒸发量,盐度低。 (2)有无地表径流补给(同纬度比较)———有地表径流盐度低。 (3)有无寒暖流经过(同纬度大洋东西部比较)———暖流盐度高,寒流盐度低。 2.根据盐度高低变化判断季节 思路:气候类型———雨季分布———河流汛期枯水期———入海口盐度变化 气候类型———气温高低———海水结冰融冰———盐度变化 3.根据盐度判断船只深浅:盐度越高,海水浮力越大,则船只吃水越浅 4.根据盐度判断密度流:表层由盐度低流向盐度高 (七)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 1.分析思路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年太阳总辐射量多。 (2)气候、天气因素———降水越少,太阳辐射削弱量少,年太阳总辐射量多。 (3)地势、地形因素———地势越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削弱量少,年太阳总辐射量多。 2.我国分布:年太阳总辐射量最多的是青藏高原,最少的是四川盆地。 (八)等震线 1.知识点:把烈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等震线。 2.分析思路: (1)同地点,不同地震 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2)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 震中距———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地质构造———古河道、地质不稳定地区,烈度大 (九)酸雨的等 pH 值线 1.知识点:pH 值小于 5.6的为酸雨,小于 4.5的为重酸雨。 2.分析思路: (1)工业、农业及生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大量酸性气体或由于大气环流带来的。 (2)大气有较丰富的降水。 (3)土壤颗粒:若酸性土壤———加剧;若碱性土壤———可适当中和减弱。 专题三气候 一、气候类型的判断 (一)图表法 根据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或资料表格),判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即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确定该地区半球 具体方法:比较 1 月份和 7 月份气温的高低。若 7 月份气温高于 1 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上凸出的波峰型)则是北半球,7 月份属夏季,1 月份属冬季。若 1月份气温高于 7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下弯曲的波谷型)则是南半球,1月份属夏季,7月份属冬季。 2.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该地区气候类型所属的气候带范围 方法:(1)最冷月气温在 20℃ (或 18℃ )以上的属热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一般在 15℃ 以上)。 (2)最冷月气温在 0℃ 以上的是亚热带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气候的范围。 (3)最冷月气温在 0℃ 以下的是温带气候(除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范围。 3.根据降水类型来确定该地区的气候类型 具体方法:(1)热带气候范围内:①终年多雨型是热带雨林气候;②终年少雨型是热带沙漠气候;③夏季多雨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前者年降水量一般在 1 500毫米以上,集中在 6~ 9月,降水量最多月超过 400毫米,最高温在 5月,而后者年降水量一般在 750~ 1 000毫米,集中在 5~ 10月,最高温在 4月)。(2)亚热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内:①常年温润型,气温降水年变化不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冬季多雨型的是地中海气候;③夏季多雨型的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3)温带气候范围内:①全年少雨型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稍多些);②夏季多雨型的是温带季风气候(集中在 7,8两月)。 (4)若终年严寒,降水稀少,则气候类型为苔原气候或冰原气候。 【说明】若是南半球,则无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中无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二)模式法(又叫分布规律法) 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定。依据某地处所的纬度位置和大陆位置(大陆的东岸、内陆或西岸),就可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方法:据纬度定气候类型,再根据大陆位置(东岸、内陆或西岸)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以亚欧大陆为例: 三、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我国的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 2.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分析思路:①太阳高度角的南北差异;②昼夜长短南北差异;③冬、夏季风源地的距离及我国地形阻挡。 3.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析思路:夏季风的路径 雨带分布规律: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至 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7月中旬至 8月中旬———华北、东北进入雨季;9月———雨带南撤至长江以南;10月雨季结束。 4.我国极值 分析思路:气候和地形 (1)我国夏季是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成因:①海拔为 - 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周围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②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强烈。 (2)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 成因:①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②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③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3)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成因:①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除西南方海拔较高外,其西、北、东、东南等地势逐渐向外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②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 5.我国气候特点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具有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6.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 (1)寒潮:①概念:指造成降温地区广,降温幅度大(我国规定 24小时内降温达 10℃ 以上),持续时间长的强冷空气。②天气特点: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③出现时间:主要是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④发源地:西伯利亚和蒙古(亚洲高压源地)。⑤影响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影响,但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小,特别是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云南南部谷地。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一带寒潮不易侵入。(因地势高或受山岭层层阻挡,离源地较远)。⑥寒潮对农业的影响:不利方面,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农作物而言,秋末易散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晚秋作物、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有利方面,对杀灭农田害虫、麦苗返青、保墒有利。 (2)台风:①概念:发源于热带洋面的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风力达 12级。具体表现为:台风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台风眼区是受下沉气流的控制,强风停息,云消雨散,天气晴朗而平静;台风眼一旦进入涡旋区,就到了破坏力最大的风速区,风力可达12级以上,出现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在涡旋区外缘叫大风区,风力一般在 8级到 12级之间,常出现阵性暴雨。②时间:夏秋季节,7月 ~ 10月是台风盛行的季节,8月最多,2月最少。③天气:狂风和特大暴雨。④分布范围: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我国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⑤对农业的影响:危害,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和特大暴雨产生的破坏性和洪涝。好处,对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及华南局部地区的秋旱,具有一定的有利作用。 (3)水旱灾害:我国最主要的天气灾害。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强弱决定。①梅雨:产生时间:每年春末初夏,正常年份为 6月中旬至 7月中旬;成因:江南准静止锋。出现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天气特点:大范围的阴雨绵绵的天气,降水多而集中,湿度大、多雨日、少日照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降水量将近占年降水总量的一半,而本区又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因此梅雨是本区农业生产发展重要水源。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弱影响,梅雨早来晚去,雨期过长,雨量过多(洪涝);若梅雨晚来早去,则雨期过短,雨量过少(干旱),都会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②伏旱:产生时间是每年 7月中旬至 8月中旬;形成原因是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气温急剧上升;出现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农业影响:给本区水稻生产所需水份造成严重不足,导致旱情出现。③春旱:产生时间是每年 4月至 5月;形成原因是太阳直射北移,北半球升温较快,但华北雨季还未到;出现范围是华北、东北(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可缓解);对农业影响是对华北平原春耕影响。 (4)沙尘暴: ①概念: ②产生时间:春季为甚,冬季其次。③成因:自然原因,春初,北方地区天气回暖,空气热量加大进而上升形成暖低压,暖低压在发展时,又遇到了西伯利亚冷空气,气团活动频繁,二者交汇后,形成大气旋涡,大风天气显著增多,特别是快行冷锋的过境产生大风。由于春季北方天气干燥,北方地区普遍降雨少,空气湿度低,地表裸露,缺少植被覆盖与保护,尘土易飞扬。冬季气温偏低,冻土解冻后,土质变得更加松软干燥,加上初春草木初生,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干燥地表,大风一起,易引起风沙。人为原因:由于乱砍滥伐、过度垦荒、放牧、挖药材等,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④涉及范围: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甘肃的中部和西部;宁夏境内;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北京等北方地区。⑤危害:能见度大幅度下降,人们出行不便,易出现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加重,浮扬的尘土以及其中的病菌,不利于身体健康;尘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农田作物产量的下降;影响需洁净的工业;加剧了土地的沙化。⑥措施: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大力植树造林,种草,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如“三北”防护林。 专题四地球上的水 一、海洋环境 1.掌握三大规律,分析影响因素 (1)关于海水温度分布的规律 空间分布: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表层温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季度变化:夏季获热多,温度高;冬季获热少,温度低。 深度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增,热量集中表层,千米以下变化小,但常处于低温状态。 ———引起海水温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太阳辐射。同纬度情况下海水温度的不同往往与寒、暖流经过有关。 ———分析海水温度的变化情况可借鉴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分析过程。 (2)关于海水盐度分布的规律 空间分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引起海水盐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同纬度海水盐度的不同往往与寒暖流经过、江河径流量注入多少、冰雪融化量多少等因素有关。 (3)关于洋流分布的规律 空间分布:以风海流作为主体。①中低纬度,副高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②北中高纬,逆时针向。③南半球中高纬是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说明】洋流的分布以定向风形成的风海流为基础,注意大气环流与风海流的空间分布关系。 关于寒、暖流的区分:①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升高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②从流向看,从高纬向低纬方向者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者为暖流。③从洋流流经等温线的弯曲看,可组成向各种凸凹者为暖流,向低纬凸凹为寒流。 【说明】掌握规律的同时,将一些有代表性意义的洋流具体落实于其中(以洋流定空间,以空间布洋流),并结合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渔业资源、海洋污染、航运等)加深印象。 2.把握渔场成因,落实渔场分布 (1)四大著名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秘鲁)、舟山渔场。 (2)渔场形成的一般条件: 生存空间———大陆架海域(光照、营养、泥沙)、温带海区(季节) 饵料———寒,暖流交汇 3.关注海洋环保,明确海洋权益 (1)海洋污染物来源。陆地上的生产过程,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的废弃物、核电站和工厂的冷却水;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偶发性石油平台与油轮的事故。 (2)我国海洋污染。石油污染危害最大。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会减弱太阳光透入海水的能力,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干扰浮游生物的摄食、繁殖和生长。 (3)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权限:12海里领海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运用:平面与剖面图上确定领海区、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国家出台有关无人居住岛屿管理规定与海洋权益背景。“休渔”措施实施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二、陆地水 (一)河流 1.如何在地图上确定河流的上下游 (1)看线条的粗细。一般情况下,河流愈下向游,汇集的水量越多,河道越宽阔,线条粗。 (2)看入海口位置。外流河最终都要注入海洋,入海口即下游的终点。 (3)借地势高低。水往低处流,下游地势一定会低于上游,内流河的流向判断尤其如此。 2.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与河流的水源补给直接相关 雨水是河流最重要的补给形式,径流量随降水量季节变化(夏雨型、年雨型、冬雨型)而变化;季节性积极雪融水,易使温带和寒带河流形成春讯;冰川融水,径流量随气温变化,以夏季为最大;湖泊水对河流起调节作用,径流稳定。地下水是最稳定的补给形式,与河流水成互补关系。 【说明】任何河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补给形式。具体看主流,看一般时间。 3.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即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变化)规律 (1)降水量少的地区:年际径流变化大于降水量多的地区。因为降水量大的地区,水汽输送量大而且稳定。 (2)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年际径流变化大于以冰川积雪融水或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3)平原和盆地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值大于相领的高山和高原地区,因为高原高山地区多地形雨,其变量小。 (4)流域面积小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大于流域面积大的河流。因为大河积水面积大,且流经不同的自然区域,各支流径流变化情况不一致,丰水年枯水年可以相互调节。 我国华北及淮河流域年际变化最大,次为东北,再为长沙流域、华南和东南沿海河流,西北内陆以冰雪融水为主, 河流年际变化最小。河流年际变化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气候的变化状况。掌握河流年际变化规律,对充分利用水资源、兴修水利工程、防御自然灾害有指导作用。 4.河流含沙量 (1)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植被密度,流域地面物质的疏密结构度,地势坡度,水流量的大小等。 【说明】不同季节搬运能力不一样(借水冲沙)。 (2)辩证看待河流泥沙。 河流含沙量大不仅影响水质,也因为淤塞河道抬高河床而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我国河流的输沙量一般都比较大。北方河流普遍水量虽小但单位体积内的含沙量大,南方河流含沙量小但总水量大,总体含沙量也大。其中,黄河的含沙量高居全国和世界榜首,长江、海河与辽河次之,珠江、闽江等又次之。其他地区河流输沙量则较小。 河流泥沙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不仅富含养分而肥沃,也是营造河流两岸沃土及河口三角洲的物质基础。 5.河流的开发、治理 (1)河流泛滥的主要原因。①河床因素:河道弯曲、狭窄(包括人为原因造成的填河造陆、建筑占用等);或因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浅(多在地势低平地区,河流速度慢),排洪困难。②气候因素:降水时间集中,来洪量大;如果是向心状水系形状,或干支流流域在同一时期都处在雨季时,支流来洪难以错开,加剧干流洪水量。凌汛的形成,首先河流必须有结冰的条件(看秋季与初春季节,看 0℃ 等温线),其次是发生在从低纬向高纬流动的高纬地区。 (2)开发、治理的一般方式上游地区一般多峡谷、落差大,可修建水库开发水能,调节水量。 中下游河道一般比较宽深,是航运条件较好的地段;还可利用湖泊、洼地蓄洪,或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整治河道(裁弯取直、增加入海通道加大排洪量等)。 全流域要搞好植物造林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3)河流调水需考虑的主要自然因素。①调出地区水源是否充足,调水量多少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如水质是否下降、海水是否倒灌、沿岸土地是否盐碱化发展等问题)。②调出区与调入区之间的距离长短、地形地势地质条件(是自然还是抽、提水)。③工程沿线的生态保护。 6.影响航运的一般条件 世界著名航运大河(运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伏尔加河、长江、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易北河、莱茵—多瑙运河、北美五大湖、圣劳伦斯河、多瑙河、泰晤士河、塞纳河、京杭运河、珠江等。 (1)自然基础(与气候、地形相关) 水系条件:河道宽深,水流速度平缓(平原或盆地内部);水系庞大且可通航河道长。 水文条件:汛期较长(水深),含沙量低(少淤),无冰期或短冰期(通期时间长)。 (2)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提供丰富的物产和广大的消费市场。 如有人工运河沟通天然河道,则进一步方便了区域内的联系。江铁(路)联运或江海联运,减少了客货运的中转环节,提高了运输效率,河航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国际,反过来促进内河航运的发展。 (3)河道上空建设桥梁,必须考虑到河面到桥拱面的最小净空高能否让船只顺利、安全通过(因为河水在汛期上涨,净空高考虑不周到,则会出现汛期大船无法通行的情况)。 7.水能开发条件分析 (1)水能资源是否丰富———取决于两个条件:河流水量多少(与气候相关);落差大小(与地势地形联系)。 (2)宏观影响。对开发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养殖等),带动相关产业(建筑、旅游等)发展,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下游地区的防洪作用。同时需考虑淹没面积、淹没损失、迁移人口、生态破坏、土壤次生盐碱化、农田沼泽化等负面影响。对输入地区:增加能源供应,降低用电成本,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等。 (3)微观影响———坝址选择(地质、地形、气候、淹没区、输电半径等)、水库的气候调节效益(温差、降水量、风日与风力)等。 (二)湖泊 湖泊是指陆地表面由于自然或人工原因所形成的成面状的较大水面,属地表径流的一种形式。 1.湖泊的类型 按照湖水性质,可划分为咸水湖与淡水湖。世界最大的咸水湖是里湾(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湖泊),最大的淡水湖是苏比利尔湖。 按照湖水的循环方式,可将湖泊划分为内流湖与外流湖。咸水湖都是内流湖(只有河流注入),外流湖都是淡水湖(湖水一般都能外泻)。 2.湖泊的水源补给 雨水是大多数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此外冰雪融水、地下水以及河流水也能补给湖泊。因此其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与补给水源密切相关。 3.湖泊的重要价值 淡水湖是极为重要的水资源。咸水湖中往往具有丰富的化工资源。不同地区的湖泊,在蓄洪、滞洪、分洪、冲淤、航运、灌溉、养殖、水能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湖泊周边的沿岸地带,往往在农业开发、人口聚集、工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此外,湖泊及沿岸地区作为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的多样性方面有着独到的价值。 (三)目前河湖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体的污染。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垃圾、农业农药和化肥的污染,以及航运漏油等,是主要的污染源。其结果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下降,河湖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是我国重点整治的污染水域。 二是由于乱砍滥伐等人为的原因,使入河入湖沙量大增,造成河湖淤浅。加上不合理的围水造陆(造田、建房、建路等)。河流与湖泊分洪、蓄洪、滞洪的能力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一些危险河湖段的挖沙取泥行为,破坏了河湖的床底结构,容易引发河床两侧大规模的崩塌事故发生,并加剧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三是由于人们在河湖水源地区不合理的截流和取水过多,以及过度抽取地下水、引灌地表水,加上全球性气温升高,造成河湖水位下降,水体面积日益减小,河湖干涸的程度加大。并导致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甚至还可能引起海水倒灌,以及下游河口三角洲退化和生态恶化等问题。 四是河湖资源利用不充分,利用档次低,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造成了水资源的紧张。 三、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 1.制订有关水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 2.加强全流域的统一管理,合理规划用水量,利用经济手段,调节用水价格。 3.改变农业用水方式(大水漫灌耗水量大,浪费多,效率低),实施节水新技术(喷灌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地下防渗管道等)。 4.培育耐旱品种或改变产品类型(如天津近郊降低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旱作面积)。 5.限制耗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发展(如小造纸、小皮革、小化肥等)。 6.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7.我国黄淮海平原、东北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一些低洼易涝的地方,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是极为宝贵的资源,要“因水制宜”,充分利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湿地保护、“三基鱼塘”模式等,地不空闲,水不浪费,实现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8.土壤盐碱化地区,要注意避免大水漫灌,采用“引淡淋盐”(土体脱盐)、“井排井灌”(深层盐水淡化)、“覆盖”(抑制水分蒸发返盐)和“生物措施”(巩固水、盐调节效果)等基本方法,科学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9.植物造林、种草,既需要水资源支持,反过来又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增大空气湿润程度的作用。 专题五陆地环境 一、岩石和地貌 (一)形成知识体系 1.地壳的物质组成 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 沙丘→荒漠化 3.地貌与气候 (1)气温 高度增加,太阳直接辐射增强。白天高山向阳坡的土温可以很高,但由于大气中水汽等吸收长波辐射的物质减少,吸热本领降低,结果高山的气温明显低于土温,气温随高度递减。此外,由于高度增加,山地附近空气流动性加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呈减少趋势。 (2)降水 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但降水量随高度分布不均,一般是从山麓向山腰逐渐增加,到达最大降水量后又呈下降趋势。山脉的走向对气候水平差异的产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东西走向的秦岭,北阻冬季风,南迎夏季风,成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成为西南季风北伸通道,西藏东南部气候湿润的关键原因。北美地区的槽伏地势,极易引导南北气流快速运行,使大陆中部地区气温的年较差较沿海地区明显加大。 4.地貌与水文 (1)河流水系特征 例: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状况,决定许多大河自西向东、南注入太平洋、印度洋。 山地紧逼海岸,造成河流集水区域较小,河流流量不大,流程较短。 (2)水能资源———落差大小,地势起伏与地势阶梯交界处集中 (3)地下水———盆地是地下水储存的理想场所,山地地表水运动快,地下水埋藏浅。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水的储量极为丰富。 (4)河流沙洲(江心岛)的形成 流水携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的情况下(一般出事在河道弯曲、河道由宽突然变窄、河道中有巨石分布,或从山口流出到达地势低平的地带),会发生沉积,当泥沙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露出水面成为岛屿。江心岛既可作为陆地成为良好的土地资源,却也可能会使河道变窄影响行洪或航运,需辩证看待。 5.地质、地貌与地质灾害 (1)地震的烈度既与地应力的大小(震级能量)有关,也与地震区岩石的坚硬程度、地质构造的稳固性以及地表建筑的牢固程度有关。 (2)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也称“走山”、“移山”、“地移”,与地质构造稳固程度、坡度大小、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关。人为造成的地震、取用土石过多等也易造成滑坡。 (3)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内因):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山区;动力机制(外因):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大量汇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矿山开采中的乱挖乱采和不合理弃渣等)。 (4)地震、火山的防灾减灾措施:搞清地质构造,注意地面前兆;加强监测建设和国际合作;加强避灾教育;做好防御准备;制订应急预案;搞好余震防御和疫情防备工作。 (5)滑坡、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措施:植物造林种草;保护天然植被;建造护坡或整修工程,疏通沟谷河道;做好气象预报,及早转移人员财产。 6.地貌与人类活动 (1)多种多样的地形,容易造就复杂的气候,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2)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灌溉便利,土壤肥沃,经过开发往往耕地比较多;山区起伏大,耕地面积一般较少。 (3)交通线路建设与地质、地貌:稳定的地质与平坦的地貌,有利于交通线路的建设。起伏的地势,使线路工程建设的成本加大(筑桥、建隧道等)。 (4)山脉既构成地表骨架,又成为人类活动区域的分界线,尤其是大型山脉,由于地势高峻,往往成为两侧地区人们交往联系的屏障,成为重要的区域分界线。如:作为我国行政区划分界线:太行山、祁连山、武夷山、巫山、南岭、唐古拉山等。作为国界线: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5)从地形条件的角度考虑,水库坝址应尽可能选择河谷狭窄、库内平坦广阔的地点。这种坝址一般来说能达到蓄水量大而工程量较小的效果。但有的时候,狭窄的河谷表面似乎是最优坝址,但实际上可能地貌地质条件较复杂,山坡易出现较多崩塌,工程处理量较大。 二、生物与土壤 1.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决定生物的分布,植物的分布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1)气候差异、地形起伏、土壤分布等环境因素决定着生物的分布。 (2)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基本的是光、热、水、土,其中光、热、水的条件主要又取决于气候。 热量———决定植物带状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随纬度变化,从山麓向山顶随海拔变化)。 光照———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处或占据森林中上层;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处或密林底层。 水分———影响植物的个体形态(水生植物、旱生植物)。 (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镜子”)。 ①对气候的指示作用:植被类型的差异指示气候条件(森林、草原、沙漠);植物指示气温(“落叶知秋”);树冠指示风向;树桩年轮指示降水多少(在温度变化较小的条件下,树轮较稀,反映隆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较少)。②对水源的指示作用(水生植物与旱生植物)。③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④对地理方位的指示作用(树木向阳面生长快,背阳面生长慢,在树木年轮上反映出北半球树桩靠东的年轮较密,靠南的年轮较稀。北半球南坡向阳植物生长较北坡茂盛)。 2.掌握生物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原理 (1)作用的根本原因:(光合作用)6CO2+ 6H2O→C6H12O6+ 6O2。 (2)作用结果: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运动,使自然界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使地理环境的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 3.理解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1)土壤肥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在长期的人为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2)土壤质地与农业生产: ①砂土:由于砂粒占优势,土壤中的大孔隙多,因此砂土的通气、透水性强、保水和蓄水能力弱,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威胁。由于砂土通气良好,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不易积累,所以砂土的保肥性弱,漏水漏肥。它的优点是易耕作,供肥快。对砂土施肥必须“少吃多餐”,多增施有机肥,或掺粘土(客土)加以改良。②粘土:由于其孔径细小,透水、通气性差,但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也好,养分含量丰富。粘土的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迟缓,特别是春季温度上升慢,影响幼苗生长。岂时因质地粘重,不易耕作。对其改良主要是掺砂和增肥有机肥。③壤土:特点是砂粒、粉粒和粘粒的含量比较适中,故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 实践证明,影响土壤水、肥、热状况,以及物质迁移和累计的,不仅仅是土壤的表层质地,而且为土地质地结构所制约。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较好的质地结构是上砂下粘型,它利于耕作、发苗,又托水托肥,农民称其为“蒙金土”。而上粘下砂型,既不便于耕作,又漏水漏肥,属不良的质地结构。 专题六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 一、农业布局 1.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区位因素 (1)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气候(光照、热量和降水)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耕作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②地形:主要影响农业类型和结构,也影响农作物的垂直分布,还影响机械化的运动。③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影响很大。④灌溉水源是天然降水的补充,对农业发展起保障作用,尤其干旱区。⑤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⑥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的必要条件。⑦政策会直接影响或干预农业的发展。⑧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生产习惯都对农业有较大的影响。⑨科技因素:科技进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交通运输的速度和运具,扩大了农业区域。⑩科技进步(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玻璃温室、大棚、无土栽培、营养土等)扩大了农作物的分布范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品的季节性。 (2)农业主导区位的因素分析: 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看,其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对于不同的农业区域,其主导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与相同的气候区比较:A.出现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或农业生产模式,气候为主导因素。如海南与东南亚的橡胶园。B.如出现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或农业生产模式,则地形或水源可为主导因素。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地形)、宁夏平原的种植业(水源)。②靠近城市布局的郊区农业,主导因素是市场。远离主要消费市场布局的农业区域,其主导因素是交通运输条件。 2.主要气候类型与主要农林畜产品分布 气 候 主要农林畜产品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 水稻、咖啡、可可、剑麻、金鸡纳,天然橡胶、蕉麻、油棕、甘蔗、香蕉、菠萝、荔枝、桂圆、木材(红木等) 热带草原气候 玉米、热带野生动物(斑马、长颈鹿、大象等) 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小麦,天然橡胶、蕉麻、油棕、黄麻、茶叶、甘蔗、香蕉、菠萝、荔枝、桂圆、木材(柚木、檀木等) 热带沙漠气候 椰枣、羊、骆驼、牛等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茶、油茶、柑橘、猕猴桃、猪、鸡、鸭、木材(毛竹、杉、马尾松) 地中海气候 柑橘、油橄榄、无花果、葡萄 气 候 主要农林畜产品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 小麦、玉米、高粱、花生、棉花、苹果、梨、枣、桃、李、柿、核桃、杏、亚麻、甜菜、大豆、木材(水曲柳、红松、兴安落叶松) 温带海洋性气候 小麦、羊、牛(圈养场)、花卉 温带大陆性气候 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哈密瓜、葡萄、棉花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鹿、熊、豹、木材 高原气候 青稞、冬小麦、油菜、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1)棉花一般的种植条件———热量充足,光照丰富,降水较少(或生长期降水较多);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2)花卉、草莓、实用菌等的种植;主要由人造小气候环境或改良土壤等规模性生产(如温室、大棚、营养钵等)。 (3)蔬菜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新鲜是第一要求。城郊因邻近市场的优势,成为城市蔬菜的主要供应地。随着运输高速化的保鲜技术发展,蔬菜供应地的范围更加广阔,市民对蔬菜的要求也进一步向多样化与安全、营养的方向发展。 二、工业布局 1.影响工业布局(或发展)的一般性区位因素(分析思路)①原料与动力(燃料)。②市场。③交通运输(水、陆或空)。④发展基础与技术。⑤环境。⑥劳动力。⑦土地、水源。⑧社会协作(技术协作、农业基础、公共设施)。⑨政府政策。 ①至⑥是经常性因素,需要结合具体地区的情况分析。要学会利用地图信息分析、联想有关条件。 2.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部门类属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成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易散发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加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装、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不为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城市的合理规划: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原则 要有便利的交通 工业为降低成本则要求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工业区与生活居民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要使有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民 区的污染 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可以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内;污染较大和危险的企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可能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应当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在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防护带内加以绿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带内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如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等 四、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仍很重要,应尽可能利用有利条件(水源、平坦地形、稳固地基等),避开不利条件(山、河、沼泽等),减少工程量,便于维修养护。 修建铁路的意义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激活已有的铁路网,促进物流人流进一步畅通;二是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开展,这两点都是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3)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声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空运指挥与电磁波关系密切,在航空港附近不能设置电台等有电磁波输出的设备。 (4)港口(主要指海港)建设的条件(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陆域条件:具有宽阔平坦的地表面积,便于修建码头、仓库、港区铁路和道路及工厂。填海造陆就是扩建海港陆域面积。水域条件:有适当宽度、水深和方位的进港航道;有适当面积、深度的港池、锚地;有天然防波堤或便于修建防波堤(海底泥沙量、海面风力、浪高等)。 ②经济条件。腹地:腹地工业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它决定港口吞吐量的大小和港口作业方向,腹地状况是港口建设首要考虑因素。城市:与港口互为依存,一个港口建设发展必须以相应的城市作依托。 2.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可分为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两条亚欧大陆桥、计划中的泛东南亚铁路、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三大主要石油运输线以及粮食、木材、畜产品运输线路等),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五、商业贸易 1.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高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高速公路沿线。 2.商业网点的布局 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地区可沿公路线布局,山区可沿谷地布局。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等或商业小区。 3.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货押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以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品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六、旅游活动 1.地理环境与旅游 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它们可分为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其特点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2.中国的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十分丰富 自然风光类 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 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等 民族风情 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等 十大名胜 故宫、八达岭、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沙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四佛 ”(东)普陀山、(西)峨嵋山、(北)五台山、(南)九华山 “世界文化遗产”(部分) 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明清皇家陵寝、青城山—都江堰、皖南古村落、峨嵋山—乐山大佛 “世界自然遗产”(部分) 九寨沟、黄龙洞、武陵源、三江并流 3.国外著名旅游景点 日本富士山;朝鲜金刚山;“新马泰”———新加坡(“世界花园”)、马来西亚、泰国;印度泰姬陵;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死海);埃及金客塔;东非(乞力马扎罗山、维多利亚湖、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西班牙(沙滩、斗牛);意大利(罗马、威尼斯);法国(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英国白金汉宫、多瑙河、荷兰(风车、拦海大坝)、挪威峡湾、冰岛地热、极地“午夜太阳”;俄罗斯(红场、克里姆林宫);美国(华盛顿白宫、国会山,纽约自由女神);巴西热带雨林;澳大利亚大堡礁等。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人类知识的宇宙 (一)人类观测到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日心说”、星系、光年 2.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由各种物质组成,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 3.天体系统天体概念: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 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成层次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恒星世界 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日地距离:1.496亿千米 2. 地球的普通性:(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运动特征介于九大行星之间 地球的特殊性:拥有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 3.地球上拥有 生命的条件 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地球自身 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宜→适宜的温度(地球表面 平均温度为15℃)体积质量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大洋形成、孕育生命 二、太阳、月球与地球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氢、氦表面温度6000K 2.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反应式 4H 高温高压 He+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向地球输送能量,维持地表温度 ②促进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③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活、生产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概念:太阳表面大气的变化主要类型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显示) 平均周期:11年 2.太阳活动对 地球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概念: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 2.成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能反射太阳光 ②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3.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4.意义:计量时间的尺度。农历月: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星期:以半月望两弦四相为单元 三、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1.卫星探测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原苏联 成果:发现磁层和宇宙射线,测量许多行星表面的理化性质 2.载人航天探测 3.意义: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影响和改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二)开发宇宙 空间资源特点: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开发利用:收集有关地球的各种信息,在卫星上进行科学实验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月岩中含有丰富的矿产和地球上没有的能源 3 He (三)保护宇宙环境 1.空间垃圾 的来源 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义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的垃圾 2.空间垃圾产生的危害:造成航天器损坏 3.措施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其他轨道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四、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活动 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察:顺时针方向旋转 4.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地球自转360°)时间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地球自转360°59′)时间24小时, 通常所说的一天 5.速度角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角度规律两极点为O 其他各地相同,即15°/小时或1°/4分钟线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纬线弧长规律两极点为O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概念:地球公转的路线又称黄道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 影响:太阳位于其中焦点之一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 4.周期恒星年概念:地球公转一周360°的周期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概念: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5.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线速度:平均30km/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自转→赤道平面 公转→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归线之间的周年变化→回归年 五、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面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晨线昏线 3.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 4.意义: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15°/小时 2.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3.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4.特别的计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半区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应用: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沉积左岸(北岸),冲刷右岸(南岸) 六、地球运动的地球意义(二)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地表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高度为90° 2.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周期:1回归年,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影响:使地表获得的辐射能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 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2.秋分—次年春分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 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递减 2.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太阳高度最 大为90度,每年直射两次。 (四)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我国传统:以四立为四季起点西方: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起点 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月 意义:对生产、生活、有指示、预告作用 2.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 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 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气压低,空气密度小 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消弱作用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CO 2 吸收红外线O 3 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效应 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3.意义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二)全球热量平衡 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燃烧、毁林)→热量失衡→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 (一)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 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 1.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 概念: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原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城市风: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 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 高压指向低压 近地面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 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①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水热交换②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③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二)三圈环流 1.组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1月:向南移 7月:向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气压 呈块状分布1月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7月 亚洲低压 夏成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四)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南亚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主要原因)及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风向: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水平范围,几百米到几千米 2.分类冷锋快行冷锋:狂风暴雨、大风沙暴 慢行冷锋: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使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过境后) 暖锋:可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使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准静止锋: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 (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 1.气旋:①气压状况:低气压 ②中心气流:上升③水平气流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2.反气旋:①气压状况:高气压 ②中心气流:下沉③水平气流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 1.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气候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垫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③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调整全球热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④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改变大气成分, 导致气候变化 CO 2 →温室气体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性气体→酸雨 (二)气候类型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不同纬度地带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一纬度地带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影响3.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与30°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亚热带:冬雨夏干 温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大陆东岸亚热带 温带 季风影响,夏雨为主大陆内部 降水较少两极地区 以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经历过四次温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同的特点为人类活动供原料、能源 开发需依靠技术资金的投入 2.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 ①普遍存在性 ②具有数值特征 ③较大的变率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不同温度带积温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种类不同干湿状况不同,植被、农业类型不同 2.气候资源与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风与城市规划:居民区处在盛行风向上风向,工业 区处在下风向 3.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设计、航空机场的布局 4.气候资源的旅游价值:哈尔滨→冰雕,松花江沿岸—雾淞 八、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一)气象灾害概念: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二)台风 成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形成的强 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分布:亚洲东部沿海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成灾原因: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减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三)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分布:全球范围内程度不同,亚洲洪水发生最多 防御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水库、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洪水警报系统等。 (四)干旱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国冬半年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及大雪、冻雨危害。 第三单元 海洋环境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热量收支:收入:太阳辐射 支出:蒸发2.表层水温的分布: (1)空间分布:水平分布:纬度低水温度,高纬海区水温低 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保持低温状态 (2)时间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平均盐度:3.5% 2.分布规律:全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局部海区:最高:红海4.1%,最低:波罗的海不超1% 3.影响因素:气候:蒸发量>降水量 盐度高。洋流:暖流经过海区 盐度高(同一纬度) 径流:有无淡水注入,有淡水汇入海区盐变低 二、海水的运动 (一)运动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1.定义:海洋中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类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性质):寒流、暖流 3.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大洋环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时针)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4)南纬40°附近海区西风漂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 (2)对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 (3)对海洋污染:利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影响 三、海洋开发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资源主要类型: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河能源 2.海洋渔业生产: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营养盐类丰富),世界主要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海上钻井平台 (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复杂性、特殊性。 海洋空间利用: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 2.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及港口。 (三)中国海洋资源 1.中国的海域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海洋资源丰富 2.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舟山渔场—最大渔场 海洋水产:鱼、虾、海带 3.海盐和海底石油,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长芦盐场为最大盐场 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一)主要的海洋问题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3.石油污染 (二)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权益:沿海国12海里领海权,外延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岩石 1.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岩浆 上升冷却 岩浆岩 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垂熔 岩浆 2.物质循环对地表影响:与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发育密切相关 二、陆地环境组成—地貌 (一)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内力作用为主 (二)板块运动与板块构造 1.板块运动水平运动(主)相撞、挤压→山脉张裂→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辅)→地表起伏、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 海岭海沟 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板块构造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 2.断层→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沟谷、峡谷、瀑布 2.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三、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空间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态、冰川水 (2)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2.水资源循环周期:静态水、动态水源(开发利用重点) (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水体间相互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补给类型:湖泊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水资源再生)、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2.水循环意义:联系四大圈层、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促使水体更新 四、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生物作用中主要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对大气成分改变 3.生物对陆地水体影响 4.生物对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五、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本质屈性:有肥力,能生长植物 3.土壤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4.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中心环节 (二)土壤的形成 1.成土过程:原始土壤—有机质积累—养分富集 2.人类参与成土过程 六、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一)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整体性 (二)地域差异 1.地带性因素 (1)水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2)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一)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 2.潜力无限 3.分布有一定规律 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整体 (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和发展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总量多,人均不足 1.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修水库 (2)水能的开发 2.土地资源分布及作用 3.矿产资源 特点及分布 (四)地质灾害及防御 1.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火山喷发 (3)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第五单元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 (一)地球 1.形状:两极略扁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仪 1.纬线:特点:形状都是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划分:0°(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高、中、低纬分界:30°、60° 南北极点90°回归线23°20′ 极圈66°34′ 3.经线:特点:形状都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4.经度:划分:本初子午线(0°经线)—东西线分界线 180°东西经分界(以东为西经)东西半球分界:20°W、160°E 20°W-160°E为东半球 160°E-20°W为西半球 二、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表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3)大小比较及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关系 2.方向 (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 (3)经纬网 3.图例和注记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2)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3.地形刻面图的判读及画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一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农业的生产活动与区位选择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同期性二、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 科技 产出:农产品 三、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2.按投入多少: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3.按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二)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2.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通过技术改革扩大农作物种植区位范围 ②改造不利自然因素 ③考虑当地经济技术条件投入和产出比 3.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①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②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扩大市场对农业地域的影响。 二、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特点: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 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二)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主要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2.阿根廷牧牛业有利条件:①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地租低 ③距海港近,交通发达 3.阿根廷促进牧牛业发展有利措施:①培育良种 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③开辟水源 ④种植饲料 (三)商品谷物农业 1.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 3.主要分布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4.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最大生产国)区位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 ②便利的交通运输 ③地广人稀 ④高度发达的工业 ⑤先进的科技。 (四)混合农业 1.主要类型: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 2.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 1.特点:家庭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经营方式: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方式 3.优点: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市场适应性强。4.灌溉水源 三、中国的农业 (一)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业 1.种植业 (1)分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分布区:世界上热带、温带河流冲积平原地区 (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秦淮以北小麦,以南水稻;甜菜:东北、内蒙古、新疆;甘蔗:东南各省;花生:山东、辽东半岛;油菜:长江流域 2.粮食生产重要性及增产粮食 (二)林、牧、渔业 1.畜牧业 分布:北方半干旱、干旱草原区和青藏高原区 类型:牧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 四大牧区: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 2.水产业 发展条件:加强水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防治水体污染 最大渔场:舟山渔场 四、工业生产及工业区位选择 (一)工业生活动 1.工业分类采掘工业加工工业 2.工业的投入与产出:(1)投入:资金、土地、劳力、能源、水源、原料、科技 (2)产出:轻工业产品、重工业产品 3.工业的发展:(1)世界工业的发展:发达国—工业化社会,发展中国—工业化过程中 (2)三次技术革命:时间、标志、工业部门、工业布局、分布地区 (3)工业生产的变化 (二)工业区位选择 1.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水源、政府等 2.工业布局类型: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3.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原料对工厂区位影响减弱、市场影响加强,交通运输影响,信息通信网络通达性,劳动力素质影响在加强 4.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五、企业空间发展及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企业的空间发展 1.企业增长战略: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 2.企业空间发展特点:由近及远扩张,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 2.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3.工业地域 (1)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自发形成及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2)分类及特点: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六、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一)辽中南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资源、便利的交通 2.工业中心:沈阳、大连、鞍山 3.重工业基地 (二)京津唐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统一电网;便利交通;近能源基地 2.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3.我国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三)沪宁杭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丰富资源;雄厚技术力量;统一电网;发达的水、陆、空交通 2.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 3.全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四)珠江三角洲 1.发展条件:便于引进外资 2.工业中心:广州、深圳、珠海 3.轻工业为主综合性工业基地 第二单元 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分布 1.世界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死亡率 (2)人口增长速度: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2.世界人口分布: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带,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人口最稠密 3.世界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问题,人口向城市迁移 (二)中国的人口 1.中国人口数量12.95亿(第五次人口普查) 2.人口分布:(地区)黑河一腾冲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3.华侨与华人 4.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增长快带来的负担 5.人口政策: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人口数量与环境 (一)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地区差异较大 (二)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影响:(1)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2)环境因素对死亡率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 (2)人口数量增多及消费水平上升排污量增加 (3)人口数量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排放废弃物增多,对环境影响 三、人口素质与环境 (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1.遗传素质 2.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次生环境因素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影响: 1.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直接影响 3.对资源利用充分程度不同 4.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大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四、人口迁移与环境 (一)人口迁移概念和分类 1.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空间移动 2.分类:(1)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 (2)迁移方向分: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农村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 1.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 2.人口迁移对环境影响 (四)中国人口迁移 1.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1)特点: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2)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自发性为主 第三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1.概念: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总称。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乡村的形成:分散→半固定原始棚舍→村落 3.城市的起源 城市出现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二、城市的区位 (一)自然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地形与城市区位:世界上大城市多位于平原地区 2.气候与城市区位多分布在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带 3.河流与城市区位支流、干流汇合处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 (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 1.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矿产丰富区出现在一批新兴城市 2.交通与城市区位趋向交通方便的位置 3.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三、城市化 (一)城市化 含义: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过程。 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产业革命前发展缓慢—产业革命加速发展一二战后空前发展 2.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四、城市地域结构 (一)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1.城市在区域中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 2.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3.城市的地域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式 (二)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1.功能区划分: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住宅区(城市最基本一项职能)住宅区的分化 3.商业区 区位需求:便捷的交通中心商务区 4.工业区 区位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三)城市功能分区结构和成因 1.城市功能分区结构:不同城市具有不同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四)城市的合理规划 1.城市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型、分散疏松型 2.功能区合理位置 (1)便利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共污染 (3)工业区生活居住区间设防护带 (4)留有发展余地 3.城市总体布局方案比较 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一、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一)交通运输 1.五种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发展:日益网络化、高速化、专业化 3.各种交通运输的特点 (二)邮电通信 1.邮政通信:利用交通运输工业,传递信函和包裹。邮局、邮路组成邮政网络 2.电信通信: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组成信息传递系统 3.商业:广义商业包括服务业、主要环节收购储存、调运→销售 二、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 (一)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1.铁路建设 京九铁路区位因素:①合理布局交通网 ②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③维持香港稳定繁荣 ④先进科技保证 2.公路和航道的建设 (二)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1.港口的建设 上海港区位因素:①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上河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 ②经济腹地发达 ③以上海市为依托 2.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 (三)城市交通运输 1.城市交通运输特点:①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 ②行人、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 ③混合交通 ④是城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城市 道路网 不同城市有不同城市道路网 3.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三、中国的交通 (一)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二)中国的铁路和公路 (1)全国主要铁路干线:五纵:京沪、京哈—京广、京九、太焦—焦柳、宝成—成昆 三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2)铁路枢纽:北京、哈尔滨、徐州、郑州、株洲、杭州、贵阳、西安、兰州 (三)中国的水运和航空 1.海运:沿海航线(北京南方航线)、运洋航线 2.内河航运:长江、京杭运河、珠江 3.航空运输:国际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 四、电子通信 (一)信息时代的电信通信 电子通信: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 (二)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1.国际互联网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 2.电子通信影响: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推动科技发展 五、商业贸易 (一)商业中心 1.商业中心: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 2.商业街、商业小区 (二)商业网点 1.形成、密度、效益 2.商业网点组织形式:流动式、固定式、网上电视购物 (三)国际贸易和金融 1.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居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2.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四)中国的商业 1.商业中心 形成条件 ①有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 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商业中心:上海(全国最大)北京、广州、武汉、西安、天津等。 2.对外贸易 (1)主要进出口商品: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机械、化工产品、茶叶、大米。进口: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2)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西欧、东南亚各国 第五单元 文化景观 一、文化景观 (一)文化概念 1.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文化:精神文化 (二)文化景观的构成 1.文化景观: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2.构成: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 (三)文化景观 主要特性 空间性、时代性 (四)文化景观与环境 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文化景观又是自然环境一面镜子,文化景观建设应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 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作为人类创造物,文化景观是人文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 二、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源地 1.概念:某一文化事物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2.分类: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文化系统的源地 (二)文化区 1.概念: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 2.空间特点:文化区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三)文化的空间扩散 1.文化扩散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它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2.类型:①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 刺激扩散 ②迁移扩散3.文化扩散意义: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第六单元 旅游活动与环境 一、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一)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1.旅游概念: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物质文化生活 2.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介) 3.现代旅游特点:旅游主体大众化;旅游空间扩大化;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二)旅游活动的作用 1.满足人类需求 2.促进经济发展 3.扩大交流 二、地理环境与旅游 (一)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分类(本质属性)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2.旅游资源特性: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二)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2.把握观赏时机 3.抓住景观特点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5.以情观景 6.景观观赏其他要求:了解景观 三、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3.对背景环境破坏 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4.地区接待能力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第七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国家间政治和经济冲突及国际竞争是世界政治地图演变主要原因 (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形成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日本、西欧、俄罗斯、中国、印度等 (三)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1.区域性国际组织 2.地区性冲突 阿以冲突: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 二、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一)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处于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边缘。世界经济核心区首先出现在西欧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进步、跨国公司 (三)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更加突出。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集团内向保护性和外向竞争性 2.主要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三、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坚持改革形式;实施科教兴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分布特点 1.城市地区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 2.乡村地区表现为生态破坏 3.全球性环境问题 (三)环境问题产生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 2.改造自然 3.征服自然 4.谋求人地协调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概念: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历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2.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第一单元 世界地理概况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陆地(29%) (1)大陆、大洲、半岛、岛屿(2)七大洲:名称与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地形特征 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很大,中高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非洲:以高原为主 欧洲:以平原、山地为主,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极洲:冰岛大陆,世界海拔最高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二)海洋(占71%) 1.洋、海、海峡 2.四大洋名称分布:太平洋(面积最大)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三)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山地—海拔较高,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丘陵:海拔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盆地:周高中低 2.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 大陆坡、海沟、海岭、洋盆3.地形的变化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结果 (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表现形式:风、流水、冰川、海浪等,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二、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一)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世界人种(1)白色人种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2)黄种人主要分布亚洲东部 (3)黑种人:主要分布非洲、大洋洲、美国 2.世界语言和宗教 (1)世界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2)世界的宗教 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二)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布 1.世界的国家 (1)世界18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地区 (2)面积不等,前6位: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3)人口不等 最多中国,其次是印度 (4)政治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 2.国界和领土 领土: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 3.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 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13个地区 4.重要国际组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分区 一、东亚 (一)概述 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2.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岛、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东注入太平洋 4.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类型: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2)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 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3)东西部气候差异:东部气候海洋性明显,向西大陆性增强。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 居民:大多数为黄色人种 民族6.经济: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西部气候干旱,牧业为主 (二)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及领土组成: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周围小岛组成 (2)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3/4,平原狭小。(3)气候: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 (4)资源:森林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贫乏 2.发达的经济 (1)条件:有利→丰富劳力资源,较高科技水平,多良港,不利→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国外进口 (2)经济特征:外向型经济 (3)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 (4)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美国,其次为亚洲和西欧 最大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3.太平洋沿岸的工业 四大工业区: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层、北九州 4.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 二、东南亚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和范围: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主要国家:内陆国—老挝,面积最大国—印度尼西亚 3.重要地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通道,东方“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 4.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5.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绝大部分属黄色人种 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 (3)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 2.经济:(1)主要农产和矿产 农产品:水稻、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矿产资源:锡、石油最为著名 (2)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加工工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快 (三)新加坡 1.城市岛国 马来半岛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上 华人占34 2.新兴工业国:(1)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优良港口,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 (2)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3)利用本国优势发展旅游业3.花园城市 注意:环保和美化城市 三、南亚 (一)概述 1.历史和宗教 人类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2.位置和范围 (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包括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屿 (2)主要国家: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不丹;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3.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5.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西南季风与农业生产:西南季风早晚强弱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二)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农业: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国家,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等3.工业:矿产: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工业:电力、钢铁、机械较发达,核能、电子航空、航天发展较快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最多城市加尔各答,最大港口:孟买 四、中亚 (一)位置:范围 1.位置:地处内陆,距海较远,“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 2.范围:包括五个国家,与我国相邻的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二)自然环境 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主要平原为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2.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 3.河流湖泊河流多内流河,内流河有阿姆河、锡尔河、外流河→额尔齐斯河湖泊多为内流湖,有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 作用:这些河流为中亚的工、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水源 (三)经济 1.农业:分布:西部、北部灌溉农业为主,中部、南部畜牧业为主 主要农产品:棉花仅次于中国、美国、畜牧业→细毛羊、羔皮羊为主 2.工业:采矿业、加工工业、冶金、军事工业较发达 五、西亚和北非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重要的交通位置:两洋(大西洋、印度洋) 三洲(亚、欧、非) 五海(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之地 2.地形: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4.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地下石油资源丰富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白色人种为主 民族、语言:阿拉伯人为主,通用阿拉伯语 宗教: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发祥地 2.世界石油库和磷矿库: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成特、伊拉克。北非盛产石油及磷矿石,摩洛哥磷矿石产量占世界3/4 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1)畜牧业较发达,以游牧为主(2)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绿洲农业代表植物:枣椰(3)地中海沿岸水果产区 (三)埃及 1.位置:非洲东北部,及亚洲境内西奈半岛 2.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灌溉水源 3.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4.经济: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 主要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非大裂谷,最高山峰:气力马扎罗山;刚果盆地及成因 2.河流、湖泊:水力资源最丰富河流—刚果河 最深湖—坦噶尼喀湖 3.气候特点:炎热多雨,以热带草原、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4.矿产:南非黄金产量第一,几内亚铝土,赞比亚铜矿、尼日利亚石油 (二)居民和经济 1.黑种人的故乡 黑色人种为主 2.政治版图变化 3.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4.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粮食增长率,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不合理开发导致环境恶化。 (2)解决问题途径: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 七、欧洲西部 (一)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欧州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范围:北欧、中欧、西欧、南欧 2.轮廓: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多内海、海湾和边缘海 3.地形:平原、山地为主,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4.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冰川作用明显。5.气候特征:冬温夏凉,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温带大陆、地中海气候 6.江湖(1)河流特征:河网密布、水量充沛,无长河(2)主要河流:多瑙河(欧洲流经国家最多河流)、莱茵河(3)湖泊 湖泊较多,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冰川作用为主。 (二)国家和居民 1.国家30多个,面积不大。2.居民:以白人为主,人口呈“十”字形分布,人口自然增长最低 3.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发达的族游业。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城市:巴黎、伦敦、罗马、维也纳、雅典 (三)英国:“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部门:纺织、造船、钢铁、汽车、飞机、电子、石油加工工业区:伦敦周围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 2.首都伦敦 英国政治、金融、工业、贸易、交通中心,英最大港口 (四)法国 1.自然地理环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以丘陵、平原为主,东部、南部为山地、高原。 主要河流:塞纳河 2.工农业都发达的经济(1)农业:有利条件:农业类型:混合农业、牧业、园艺业;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高;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2)工业: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工业区。 3.首都巴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最大城市 (五)德国 1.位置:欧洲陆上“十”字路口 2.地形与农业: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北部北德平原,中部山地、谷地、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森林草地广布 3.发达的工业:(1)特征: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2)部门: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3)发展条件:有利:煤炭丰富,水陆运输便利,科技力量雄厚。不利:资源(石油、铁等)主要靠进口,工业产品约一半依赖国际市场(4)分布:莱茵-鲁尔区、南部慕尼黑周围. 4.城市:柏林—首都 最大城市 汉堡:最大港口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 八、欧洲的东部的北亚 (一)范围和国家 1.范围:欧洲东部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欧洲部分。北亚: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2.国家分布:3.独联体 总部设在明斯克 (二)俄罗斯 1.自然概况(1)地形:较平坦,以高原、平原为主,组成: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气候特征: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 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3)河湖:河流: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湖泊: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4)资源: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矿、有色金属等。 2.经济概况(1)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两大工业区,新发展的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2)农业:不稳定,谷物需进口,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为主要农业带 3.城市与交通(1)交通以铁路为主: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2)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 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 九、北美 (一)概述 1.位置范围:位于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包括加拿大、美国及格陵兰岛 2.地形:西部高山区、东部高原山地区、中部平原区 3.河湖(1)河流: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2)湖泊: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 4.气候(1)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3)地形对在天气的影响,冬季形成风雪、寒潮天气,夏季普遍暖热 5.居民:外来移民大汇集 (二)美国 1.国土组成:本土48个州,1个特区,两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1)本土都在温带,阿拉斯加属寒带亚寒带,夏威夷州在热带(2)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海运便利(3)平原广阔:平原占全国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耕地10%(4)河湖纵横分布: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便(5)资源丰富:矿产、森林、草原丰富。3.农业特点: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地区生产专门化4.工业分布与城市(1)工业概况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现代化程度高、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 出口多—工农业发达,进口多—消费极大。进口大于出口(2)工业分布①东北部地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工业中心:纽约、芝加哥、匹兹堡、底特律。②南部地区“阳光地带”,工业中心:休斯敦,工业部门:石油、宇航、飞机、电子③西部地区 矿产丰富、环境优美、知识密集,工业中心:旧金山,洛杉矶 工业部门:宇航、电子、飞机 十、拉丁美洲 (一)政区和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33个国家 2.地形(1)岛屿:北部:西印度群岛,南部最大岛屿—火地岛(2)大陆地形北部墨西哥高原,西部安第斯山(世界最长山脉),东北平原、高原相间分布。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 3.气候:湿热为主 热带雨林气候面积最广 4.河流: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河流 巴拿马运河 5.自然资源:矿产—石油、银、铁、铜,水力:巴西高原上的河流 植物:热带雨林区树种丰富。动物:大食蚁兽,巨嘴鸟。水产:秘鲁渔场 (二)居民和经济 1.人种:种族复杂、混血人种为主 2.语言之多通用西班牙语,巴亚通用葡萄牙语 3.人口:分布不均: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人品稠密增长率仅次于非洲 4.民族经济:(1)矿业:智利的铜、硝石,委内瑞拉的石油 (2)工业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巴西钢铁、汽车工业,阿根廷牛肉加工工业(3)农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香蕉等。粮食作物:玉米为主,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 (三)巴西 1.位置与面积(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2)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3)面积:拉美面积最大国2.居民:人口分布不均,白种人占一半多通用葡萄牙语,多信仰天主教 2.自然条件:(1)地形: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2)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3)河流:亚马孙河(4)资源:热带雨林丰富、矿产、水能丰富。 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计划》 4.经济:发展快(1)农业:咖啡、甘蔗、香蕉、柑橘、剑麻产量居首位(2)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 分布:东南沿海—圣保罗、里约热内卢5.首都—巴西利亚 十一、大洋洲 (一)概述 1.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组成: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角及太平洋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2.面积:陆地总面积900多万平方千米,世界最小一洲3.居民:大部分欧洲白人后裔。3.成因不同的三类岛屿: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 (二)澳大利亚 1.大洋洲最大国家(1)大洋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口密度很小国家(2)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一些小岛(33)位置:印度洋、大西洋之间(4)居民:英国人后裔为主,通用英语。 2.三大地形:东部大分水岭,西部:低矮高原,约占全国面积一半,中部:平原3.特有动物:种类:有古老而独特的袋鼠、鸸鹋、鸭嘴兽。成因:与大陆长期分离进化慢。4.人口分布: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4.经济发达 特点: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务业迅速发展,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出口产品:煤、铁、羊毛、小麦等。 5.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 最大港口、工业中心—悉尼 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十二、南极洲 1.位置: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几乎全在南极圈内,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重要性:未来南半球各大洲间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间基地。 2.地形: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350米,是七大洲中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层最厚“冰雪高原” 3.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成因:纬度高,海拔高,冰层反射 4.资源:淡水资源:冰体占世界90%以上矿产资源:煤、铁储量最丰富 生物资源:企鹅、磷虾、海豹、鲸等 5.考察:价值: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时间:每年11月—次年3月,暖季考察站:中国长城站、中山站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中国的疆域 1.地理位置: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领土四至点: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南:曾母暗沙;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上;西:新疆帕米尔高原 3.濒临海洋:东临四海一洋、领海、内海(渤海、琼州海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4.陆界和邻国:陆界长2万多千米。陆上邻国(15个),隔海相望国家(6个)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2.省、自治区、直辖市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京、津、沪、渝3.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行政中心 二、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 1.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壮族2.各民族地区分布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遍及全国,集中:东部、中部少数民族: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二)中国的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 三、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的总体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二)主要山脉 1.东西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3.巨大弧形山—喜马拉雅山 (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四)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五)地震和火山 1.我国是多地震国家 2.主要地震带①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 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④西北新疆、甘肃、宁夏 四、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一)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1.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①冬季南北温差大(纬度、冬季风)②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纬度、夏季风) 2.温度带的划分: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二)降水和干湿地区 1.降水量分布特点空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受夏季风 影响)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时间集中夏秋季节 年际变化大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及其影响2.干湿地区的划分: 据降水量和蒸发量关系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 (三)气候特征 ①季风气候显著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 五、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外流区和内流区(分界)→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外流河及水文特征 夏季: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冬季水量减少,水位下降2.内流河及水文特征 多季节河3.我国的湖泊(内流湖、外流湖)分布青藏高原湖区 青海湖 东部平原湖区 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二)长江 1.概况:中国第一大河: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河流,上、中、下游分界:宜昌、河口 各水系支流及各河段水文特征 2.开发利用:水能资源(集中在上游段)一建电站、灌溉、航运(黄金水道)3.治理:防洪是治理长江首要任务 (三)黄河 1.中国第二长河、上、中、下游分界:河口、旧孟津。 2.开发:水能资源(上中游段)灌溉 3.治理:关建在于治沙,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是治黄根本 六、中国的区域差异 (一)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 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1)东部季风区①范围: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②特点:海拔较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河流为外流河;人类对自然界影响广泛深刻,自然面貌变化大。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①范围: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②特点:海拔较高,差别显著;距海远,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大部分地区属内流区,河流短小,湖泊较多、多咸水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3)青藏高寒区①范围: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②特点: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风力大;植被以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属内流区,多冰川、湖泊;人类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 3.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以热量为基础南北更替 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东西差异 以水分为基础东西更替分为两个自然地区(3)青藏高寒区垂直差异 垂直差异 以海拔高度为基础垂直更替由东南向西北,由繁到简 (二)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经济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3.影响因素:(1)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地理区位 (2)社会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政策 七、北方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淮以北、东临黄、渤海 (二)气候、地形特征与农业 大部分为湿润、半湿润温带季风气候,耕地多旱地东北平原区“黑土地”—重要商品粮基地华北平原—冬小麦、棉花、花生主要产区 黄土高原—产谷子为主 →发展节水农业为本区农业生产重要课题 (三)重要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辽中南、京津唐工业基地、山西煤炭能源基地 (四)主要城市 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 八、南方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二)气候、地形特征与农业生产 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热量、水分充足、耕地多水田,一年二熟到三熟主要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 (三)沿海和内陆的工业发展 三大工业带:1.长江中下游工业带 2.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 3.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九、西北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宁夏、甘肃北部 (二)气候 深居内陆,降水少,地表植被由东向西从草原过渡为荒漠 草原、荒漠 (三)地形 高原、盆地为主 (四)水文状况 河流稀水,多内流河、内流湖,最长内流河塔里木河 (五)农、牧业生产特点 1.全国重要的育牧业基地: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广大草原 2.灌溉农业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 十、青藏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 (二)高寒气候 气温较低、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三)农牧业生产 1.高寒牧业:环境:高寒、缺氧、低压、牲畜:牛牦、藏绵羊、藏山羊2.河谷农业:分布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四)能源矿产资源 太阳能、地热丰富、柴达木盆地矿产:煤、石油、铅、锌、盐 十一、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一)台湾 1.多山的宝岛:(1)地理位置 (2)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3)亚州有名天然植物园,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4)农作物:水稻、甘蔗、香蕉、茶叶 (5)矿产:金、铜、煤、石油 (6)优良牧场、重要海盐产区2.经济发展: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3.主要城市: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台北、高雄、台中、台南 (二)香港 1.组成: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2.中国大陆进出口商品重要转口港、世界上进出口船舶最多的商港之一,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港和国际信息中心之一。 3.经济:工业多属加工工业、以出口外销为主。旅游业发达 (三)澳门 1.组成由澳门半岛和附近两个小岛组成 2.经济支柱以赌场收入维持其经济的旅游城市成衣、玩具制造加工工业 十二、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一)水地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①脆弱的环境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环境遭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②尖锐的人地矛盾—人口不断增长→过度开垦 2.水土流失的形成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人为原因为主)3.综合治理(1)水土保持基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矿区复垦(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有机、高效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二)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②荒漠化的发展面积逐渐扩大 2.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物质条件:地面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多而集中的大风日数(2)人类活动(决定性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荒漠化防治(1)防治核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防治内容:①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模式明确整治目标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健全完善的治理系统 (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 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移民安置条件移民政府方针:开发性移民、生态移民 3.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四)农业低产田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辽阔的冲积平原,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中低产田分布集中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2)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 (五)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2)农业的资源优势和问题:①气候资源②生物资源③土地和土壤资源④水资源(3)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1)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走立体农业的道路优势资源系列开发(2)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 主要措施 保持水土———封山育林 (六)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1)区域概况:①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②人文地理特征: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2)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地势平坦(3)森林资源优势,树种丰、宜林地广 2.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黑土的利用、沼泽的保护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4.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林业开发现状与问题:采育失调、森林覆盖率下降、皆伐为主 森林合理利用与保护:坚持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树种更新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 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1)南昆铁路的意义: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结合,巩固民族团结、加快脱贫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带动商业、旅游业的发展 (2)交通面貌的变化:铁路建设发展最快,东部:形成铁路、公路网,西部:公路运输为主,水运:河运通航里程不断延伸,航空运输发展很快 (3)加快交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八)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 1.海岛、海域开发意义:①海岛及其周围海域、渔业、港湾、矿产等资源丰富②海岛开发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 2.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地理区位优势,热带资源优势、海洋资源优势3.海南岛开始和保护
搜索
最近发表
  • 比赛回顾与未来展望
  • 如何在逆境中点燃成功的火花
  • 从不缺席的篮球王者,第14次进入总决赛意味着什么?
  • 篮球传奇如何照亮我们的生活
  • 拉塞尔录像门事件分析与背后影响
  • 中国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的金牌表现及其意义
  • 中国武术的力量与荣耀
  • 如何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巴克利亲驴般的乐观心态
  • 开启新的篮球篇章
  • 解读传奇背后的科学与艺术
  • 解读NBA巨星背后的不懈追求与团队协作精神
  • 一场足球盛宴的开场锣鼓
  • 在温哥华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地震
  • 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
  • 历史、荣耀与未来
  • 超越极限的摔跤明星与她的影响力
  • 解读一场篮球市场的微妙波动
  • 羽毛球运动员还是军人?
  • 李娜与莎拉波娃的对决故事
  • 篮球世界的闪耀瞬间
  • 标签列表